11-15-4
壺名 :
底款 :
年代 :
泥料 :
容量 :
出水 :
備註 :
汝瓷千年以來被獨尊為瓷器之首,其造型簡約,質地似玉,高雅脫俗 ,釉色或丹白天青,如雨過天晴雲破處,或玉脂凝霜似和闐,十分呼應崇尚天道精神之脫俗仙氣,因此深受北宋道君皇帝 徽宗所鐘愛 。可惜汝瓷御窯只生產2-30年就因金朝入侵中原而毀 。南遷的宋朝於現今杭州曾復設窯場恢復燒製 ,唯當地泥胚含鐵量高而呈現黑胎 ,是兩朝汝瓷所不同處 。而兩宋之後汝瓷全面消失於朝代更替之中。至如今傳世品不及百件,多數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台北故宮便因擁有23件絕美汝瓷而享盛名。
汝瓷是當今在全世界最受追捧之中國藝術品之ㄧ,2017年由聯電曹興誠董事長拿出的拍品以十一億五千萬台幣拍出 。
溯本探源汝瓷燒製始於隋唐的汝州,與多數陶瓷技藝一樣在經歷大唐盛世延續至宋代,人文藝術發展達到最輝煌的高峰 ,特別是釉料的發明,讓所有陶瓷製品的表面非但不再粗糙,更增添無比實用與藝術價值。
特別是礦物釉的運用,因為和坯體同樣是由岩石或瓷土組成,有別於歴史上最初由柴燒落灰意外燒熔成淺薄的釉面。而是以特別篩選及研究出的特定礦物、再添加助熔劑等方法所產生的釉料,特意施於坏體上,而因此液態的釉水熔點低於坯體,比後者更加容易在火中熔融。所以在坯體燒結時,釉料先行完全熔融形成液體狀態,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均勻包覆坯體表面。冷卻後,這種液體凝固為玻璃層,就形成了光滑的釉面。
這樣的釉面不僅提高了製品的強度和硬度,也使其具有抵抗氣體、液體以及酸鹼腐蝕的能力。而釉水的調配因人因地因物而異,加上燒窯過程中有種種言說不盡的變化因素,最終產生各式不同釉色與形成的結晶面。其顔色、光澤以及紋理,代表著各式歷史地理與人文故事,當然也有美感質地的高低,皆讓藏家在美好的視覺與觸覺享受外,又増添無數可以探究與品鑒深度。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窯 “汝、官、哥、鈞、定” 之首,尊貴與絕美價值傳唱千年,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
南宋葉真所著的《坦齋筆衡》有一段關於汝窯興起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因為是覆蓋入窯燒製,所以口延不上釉,坏體顆粒粗糙)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幾句話,包含了汝窯興起的關鍵密碼:首先,朝廷最初是御用定窯的,但那裡產的白瓷“有芒”(因為是覆蓋入窯燒製,所以口延不上釉,坏體顆粒粗糙)不堪使用,於是換了汝窯;其次,汝窯產的是一種青色的瓷,當時的唐州、鄧州、耀州都燒青瓷,但汝洲的質量最佳。
1956年,當時大陸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希望河南恢復生產汝瓷,為了恢復此ㄧ珍貴的文化資產,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汝瓷的故鄉臨汝縣(今汝州市)建起了汝瓷廠。 1980年,省科委向該廠下達了製造出汝瓷天藍釉的科研計劃,於是當時廠裡集合了三個技術能力最強的人,郭遂 朱文立 孟玉成 組合一專案攻關小組。當時為了研製汝瓷的配方,他們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參看大陸僅有的汝瓷,但那是文物,只能隔著玻璃櫃看,想用砂布挫一點上海博物館的瓷片粉末,出多少錢也不行。他們只好翻山越嶺,考察古窯址,尋找古陶瓷原料。經過反復化驗、試驗,先後拿出100多個配方,試燒1000多次,1987年4月他們終於研製出了古汝瓷,1988年7月通過國家級鑑定。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不過在90年代未全中國所有使用燃煤並且易造成空氣重度污染的陶瓷廠都被要求關閉,宜興紫砂廠如此,景德鎮十間國營瓷廠如此,汝州瓷廠也一樣。於是此堅辛研究出來的古汝瓷配方與技藝,險些失傳。雖坊間ㄧ直有自行研究的配方與技藝或從官廠學其一二者,但正宗傳承仍僅繫於幾位有心人身上。
汝瓷造型千姿百態,以名貴瑪瑙為釉,以單色釉展現絕美脫俗的尊貴。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汝瓷特有的瓷胎是香灰胎(色如燃燒已燼的香灰),數十種礦石粉碎,經過80目、120目篩三次過濾,並用磁石把其中的鐵吸出後,目前市售汝瓷原料都不如此工藝,唯有知其配方又不辭辛苦的幾位得到傳承陶藝師為之。隨之和成泥條或泥漿,接著或拉坏成型或注漿灌模成型,之後進行約800度的素燒,再將素燒出的瓷胎一層一層再一層的淋上以瑪瑙石為主的釉藥,每上一層須晾乾數天,然後再一次上釉,三次後入窯以還原焰燒製18小時。詳細工序有數十道。其燒製主要是先氧化後還原的過程,在將近1300℃的還原氣氛下,將三氧化二鐵的氧奪走一部分,生成一定量的二氧化鐵。不過,每窯的成品率只有17%(官廠記錄)上等品一窯難出幾件。汝瓷的顏色不像鈞瓷千變萬化,它的顏色只有天青、天藍、月白、豆綠4種。鑑定汝瓷的好壞是以色為核心,其次看開片。
而古代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
現今汝寺窯所燒出的汝瓷,正是當時國營汝瓷廠所研究出的配方與技術,在90年代末期由耀州窯廠長父子受聘於汝州瓷廠時所得,依此層層繁復的方式,再加上技藝傳承人陳老師個人超強技藝與不凡美學天分,所製作出的成品絕美無比,總讓人愛不釋手。
汝寺之汝瓷杯組全是手拉坏成型 .
所用瓷土是原汝洲官廠的配方調製的香灰胎 . 不同一般的鐵胎 .
手拉坏成型 . 此過程需先拉出有相當厚度的粗胚 . 方可利於之後的各種曲線的修坯 .
等幾天胚體乾透了之後 . 再理胚去掉 2/3 . 剩下三分之一 . 並藉此工序細塑外型 .
經過傳承自汝洲官廠的工藝處理後, 再多次噴上以瑪腦石調配出的獨門釉料 . 一層一層的增加釉料厚度幾乎與坯體相當 .
等幾天釉料乾透了再刮去底足的釉料以免沾窯 .
入窯後明火(煤氣窯)1300度燒結 18 小時.
經過如此繁瑣又費時的工序 . 出窯的平均成功率約百分之30 .
汝寺與陳金石老師簡介
技藝全面的天才陶藝家,拉坏瓷雕與配釉傳承自千年不曾中斷的耀州窯, 為當時官廠廠長父子兩人的共同傳人 . 耀州窯在陝西省靠近潼關的銅川市陳爐鎮海拔 2800公尺 . 因為不同於平地窯址 . 所以從隋唐兩代以來不受戰火的破壞 . 製陶技藝與燒窯工藝也因此延續至今不曾中斷 .
在21世紀初以前 . 現代化工程尚未普及 , 陳爐鎮冬天必受冰雪封山與外隔絕達3個月餘 . 在窯洞中生活與製陶猶如閉關修練 . 常人不堪承受 . 獨獨當時十九歲尚就讀西安大學一年級的陳老師一人為學得並傳承耀州製陶技藝拜師入山 , 同全為四十歲以上的陶師們共同生活創作期間長達三年有餘, 或許得助於從小就是偏鄉教師的孩子,從小習慣寧靜自處,總自娛於書畫與自然環境中自在度日。以及在景德鎮陶瓷學院三年建立對陶瓷藝術的興趣 . 父子兩位師傅之瓷雕技藝在當時已十分傑出,為當時耀州國營瓷廠廠長, 也是千年耀州窯的傳承者,而陳老師天份更是超凡,在所學得的瓷雕技藝上,更自我提升到當世最頂尖,連其師也佩服, 可說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幾於當今無人能及。其師拉坯與配釉亦是實務經驗深厚 . 可惜英年早逝(父子兩位師傅 2013年間相繼過世) . 所幸陳老師三年的貼身學習共同工作盡得真傳 . 之後又承接國營廠舊廠為其工作室 . 之後又為宿世因緣牽引跟隨密教仁波切岀家 , 並繼承大師塑造佛像與唐卡畫作的技藝 . 如此又三四年過後, 因父母不捨苦求還俗 , 於是回到俗世並以陶瓷專長創作為業 . 與筆者因志節理想相擕手合作 .
在汝瓷傳承上 , 因緣起於其師在上世紀年代初, 因製陶與瓷雕技藝高超被汝州瓷廠請去擔任指導工作多年 . 因此獲得國營汝瓷廠的配釉技術與燒製心法 . 90年代末期因國家政策要淘汰高汙染產業(燒煤)而全面關閉各地傳統瓷廠 . 其師後回到西安, 將此配方與技藝傳給陳老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