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禹領-高冷茶-談壼說茶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計劃已久再次探討大禹嶺高冷茶園的行動 . 終於在昨天成行 .
雖然手邊還有許多要事待辦 . 但總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又須配合好因緣的要事 .
所以也就特別忙裡偷閒的 ... 先行了 .
也因為始終放在心中對優質臺茶的情感以及答應向各地好友認真介紹的承諾 . 更推促自己 to do something ...
一早 7 : 30 出門回到家已近隔天子時 . 這趟路老實說並不輕鬆 . 或許是年級漸大了 . 整個車程休息了 2 次方完成 .
很想一口氣將整個過程介紹一下 . 但時間真是不夠用 . 加上明天又有一場講演 . 所以只好先上點圖片 讓諸位先行欣賞一下風景 .也替自己延宕發文與回覆 . 找個解釋的理由 ....
雖然手邊還有許多要事待辦 . 但總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又須配合好因緣的要事 .
所以也就特別忙裡偷閒的 ... 先行了 .
也因為始終放在心中對優質臺茶的情感以及答應向各地好友認真介紹的承諾 . 更推促自己 to do something ...
一早 7 : 30 出門回到家已近隔天子時 . 這趟路老實說並不輕鬆 . 或許是年級漸大了 . 整個車程休息了 2 次方完成 .
很想一口氣將整個過程介紹一下 . 但時間真是不夠用 . 加上明天又有一場講演 . 所以只好先上點圖片 讓諸位先行欣賞一下風景 .也替自己延宕發文與回覆 . 找個解釋的理由 ....
清境農場-小瑞士風景畫.
請先登入會員才能回應
13 則回應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禹領 路況
高冷茶最高茶區之一 的地標 105 k
大禹嶺-路況.
大禹嶺-105k 茶園小路徑況.
大禹嶺茶園-翠玉茶為籬
茶園 與 蘋果樹 共生的生態環境 . 是有效降低病蟲害的 先進農場管理方式
茶園景觀
大禹嶺茶園-與蘋果樹共生的自然生態
大禹嶺茶園
園景觀
大禹嶺茶園7
採完茶來 採蘋果
大禹嶺茶園 大禹嶺茶園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個人品飲的感覺如下 ...
茶質厚實 .
茶湯滑順 .
茶韻香甜 .
茶氣清純 .
茶色碧透 .
茶葉壯碩 .
飲後甚具飽實感 .
侯韻回甘快速又綿長 .
不愧堪稱臺灣第一好茶 ...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撥開果肉 ... 中間內層像是包夾著一大圈蜜汁一樣 ... 這蜜蘋果的等級也是大禹領上最高的當然也最甜 . 平地市價 300臺幣 . 甚至還難保沒此道地水準 ...
此回上山並不是為採購茶葉 . 因為此茶區的茶葉早在 10月初就製成了 . 小弟分到當中很頂級的 20斤 . (試了製茶期間幾批茶 .選其中兩批認為最好的各 10斤 . ) . 此次再上山一為瞭解茶區的真貌 .另一目標就是為了這 " 蜜蘋果 " .
熟果落地做茶肥.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這兩天許多臨近的朋友都爭相來品嚐此等好茶 .
在當天我們也拜訪了梨山的一家著名製茶廠 . 也試了幾款當天製成的毛茶 ... 有梨山 福壽山 天池 ... 還有當地的鐵觀音...
內行的茶人都知道 . 大禹領的冬茶收在 10月初前後 . 節氣再晚就會因為氣候更冷而嫩芽生不出來或不均 . 海拔再低些的譬如 1800 . 其採收期就大概是11月前後 ...
試了幾款高冷茶後 . 小弟更加肯定手上所收的此批茶堪稱第一等 ... 而這真要感謝老婆以前在茶山工作時的人脈 ...
當時服務的茶行是茶界很出名的大盤兼茶藝講師 . 是製茶世家專營大禹領茶10餘年 . 與當地茶農甚是熟悉 . 光今年冬茶就跑了7-8 次 . 自然更能從中選擇到精中之精的好茶.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試茶中可見 ... 金黃色茶梗 這是高冷茶的特色 ...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大宇嶺 -冬茶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茶湯是 第 4-5泡 的色澤 . 澄清通透的綠色 . 不見紅湯色 .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除了生長的地理環境是終年雲霧圍繞有益於茶的厚質內聚 . 造就茶湯的香甜柔順 . 並且在飲後口腔中回甘留韻 . 喉嚨裡也充滿濃濃的香韻 . 這成績也要歸功另一項傑出技術 ... 就是聞名世界的臺灣製茶功夫 .也是造就此等好茶的最重要原因 .
另外 ... 在臺灣論重量的計算常用 ... 1 臺斤(600公克) =16兩 . 1兩 = 37.5公克 .
此茶的包裝是 2兩(1罐) = 75公克 .
臺灣大禹領-高冷茶
原則上說 :
1. 選用導熱快 & 散熱也快的壺 泡綠茶系的茶 .
2. 壺型以圓型壺身 + 凸蓋 為佳 ... 有助茶葉伸展
3. 壺的容量在 4 - 12 杯 為佳 . 這是個人經驗可能是比較好抓住比例與沖泡時間吧 !
4. 泡真正的高冷茶水溫要夠高 . 因為茶葉厚實 茶質內斂 也因此很耐泡 .
5. 聞香杯杯口宜窄好聚香 . 飲杯宜小約 50cc以內 ... 好茶值得細品不宜牛飲 .
6. 好茶泡到 10 以後還是香甜 . 茶湯還是柔順 . 15 泡後再將茶葉倒在茶盤上欣賞 ... 這吸收天地養份 .經歷雲霧雪霜洗禮 . 還有一流技師 不眠不休 24 小時的製做成果 .... 那還是一樣翠綠健壯茶葉姿態 . 令人不禁感佩與欣賞 ...
...
09 阿里山烏龍茶
09 阿里山烏龍茶
展開圖片 收合圖片回上一頁
茶區 : 大阿里山茶區 之 樟樹湖茶區 . 從石桌往瑞里的中途 .
海拔 : 1400公尺加減 100公尺
茶種 : 烏龍茶
發酵度 : 中度發酵茶 .
後製焙火 : 業者拿手的焙火功夫茶 2-3分熟. 耐泡耐放 .
茶香 : 清又聚 .
茶韻 : 純又醇.
此是店家很樂意推荐的平價功夫茶 . 也是臺諺所謂: 拿手的 " 手路茶 " . 此茶是以 烏龍茶 為毛料 . 再施與用心又到味的焙茶技術 .
茶諺有云 : 春茶香 . 夏茶苦 . 秋茶澀 . 冬茶甘 .
高山茶 ( 海拔超過1000公尺)的秋茶有時如果節氣(氣候)與製作到位 . 常會出現不輸春冬茶的茶品. 價格又遠較春冬茶便宜 4-5成 . 所以一直是業者與茶人最喜歡的日常茶品 . 只是在眾多茶品中要能選出精中之精 . 這就須要相當的功力 . 再輔以焙茶功夫的高低 . 就成是否為一款 物美價廉 茶品的關鍵 … 所直接考驗的就是茶人或茶商對茶認識 . 選擇 與 掌握程度 .
好的功夫茶在品飲時在口腔中能留存很久的焙茶香 . 如果是烏龍茶則茶質會更厚實醇香些 . 但一般價格也會比 金宣茶 貴個2-3 成 .
此等茶也是最佳的 " 事務茶 " 意謂 : 大公司須大量使用的一般待客茶.這樣茶約 80% 以上的茶人都會喜歡 . 因為物美價廉 . 口感也佳 . 並且因為有 2分火侯較不傷胃也可較長時期的存放 . 若與高山茶相比差在喉韻的甘純度與回韻的厚薄 … 這是少數老茶癡與資深行家才會在意與感受到的部份 …
金萱茶 也可說是新改良的烏龍茶 . 當時的立意在增快茶葉的成長也就是能增加產量 . 此茶的葉型與原本的青心烏龍種相較 . 烏龍原種較窄長厚實 . 金宣較寬圓薄柔 .
此次所推出的是大阿里山茶系中的太和茶區(海拔1000 - 1500 公尺) 的最高處 又細稱為 樟樹湖茶區 . 此區以烏龍茶為大宗 . 也是從阿里山往瑞里經過奮起湖中段的茶區 . 是臺灣最著名的茶區之一 . 也常是各地比賽茶的常勝茶區 …
這樣的輕烘焙的茶以鹿谷茶區為整個臺茶的先趨與代表 . 譬如 : 全臺公認最著名也最高水準的 鹿谷農會 每年春冬兩季比賽茶 . 因為皆是以 3 公克的茶量做為評鑑的標準 . 所以參賽茶除了要有很好的茶質外也要有很好的焙茶技術 . 或許我們可用 " 濃縮茶質粹取精華 " 來形容焙茶的功夫 . 如此才能在同等茶量中表示出自家茶品的特優處 . 這點也是臺茶特超世界其他茶品的一項長處 . 此等焙茶的技術與風氣也從此推廣至各地茶區 .
但除了比賽茶外 . 目前臺灣各地的高山茶與高冷茶幾乎是不會焙重火 . 主因是保留特殊的山頭清香. 這點能與外來茶產生最明顯的區隔 . 一般運用焙茶技術的業者會多使用在 中低海拔的茶品 . 高山夏秋茶 . 金萱茶(臺茶27號) 翠玉(臺茶2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