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中 - 國寶光彩重現-鷓鴣斑油滴天目
國寶光彩重現 - 鷓鴣斑天目茶碗
從大唐興起之茶道 . 造就各種茶道具的須求與設計 . 中國各地都有因應而生的窯場燒製種種茶器 . 其中較最出名集中於宋代有... 福建 建陽窯 ... 當地特有含鐵量高的陶土 . 搭配陶師們精研的釉料( 以現代科學來說是含高度鐵質煉成的釉料 . 呈現出的也就是黑釉盞 ) . 窯燒的溫度也夠高 . 整座窯的形狀隨地形彎曲而上. 此設計也恰當造就出 8-900年前特殊的還原燒氣氛 . 燒出成功率比其他窯場更高 . 所產出的鷓鴣斑盞相較於其他窯廠的各式茶碗更顯璀璨晶瑩 . 要重現此歷史國寶的光彩所具難度甚多特別是以下二點 1. 陶土與釉藥的調配 . 2. 難以控制的還原燒成功機率 . 其中陶土與釉料的內含成份還可由科學分析的方式實驗與摸索出個大概 .而還原燒則更是一門很深又無法控制的學問與考驗 . 在臺灣我們沒有 建陽 當地特有的陶土 . 但能使用耐高溫的陶土再調配含鐵量相同的做為茶碗的坏胎 . 釉料也以分析所得數據調配 . 坏土的成份中含有的氧化鐵比例在 8-10 % 之間 . 釉料也含 6-8 % . 陳老師為創作的此等水準的天目碗 . 再分析出坏體與釉料的主要成份後又經過一再入窯試燒 . 在屢次的實驗中不斷調整配方與窯燒溫度 . 最後認為只有自行設計所須的窯型才可能成功 . 因為窯內的溫度與流動方向都會影響油滴的出現與勻稱度 . 首先建了一窯能燒出一般品的天目碗 . 再修建第二窯 .... 第三次建窯終於把窯燒中所須考慮的空氣力學與流動方向與速度抓到了端倪 . 這樣共花了 2-3 年燒掉的敗品已夠買一棟房子 . 2008年以前還不具高知名度但經過這幾年推廣現今已入名師之流 . 若單論燒天目的功力則絲毫不遜海內外成名大師 . 2010年受邀參加臺灣當代藝術拍賣會是少數幾位不須繳交上架費的當地陶藝家 . 三件頂級作品被拍賣公司訂價達 6位數 - 7位數 . 雖無當場成交但已證明其藝術創作的水準已廣受肯定 . 會後另有藏家希望以8折收藏 . 但因屬檯面下交易被陳老師拒絕 . 茶文化從大唐開始傳播於海內外各地包括日本與韓國 . 也深入各個種族國家每一階層中 . 更是幾百年來無數人生活作息中不可或缺的有形精神食糧 . 歷史茶器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傳承與發揚此精神極重要的一環 . 此宋代茶盞於今能重現光芒 . 是各方陶師競盡心力共成之大業 . 實是文化大國人民之幸 . 吾輩能略盡棉薄參與並品味其中 . 或也算是沾得歷史光輝之一絲溫存 . 也喜盼此濁世中再現此璀璨之光 . 欣賞與品鑑天目茶碗當先觀察釉料的成份 . 以單掛釉為佳 .
鷓鴣斑的曜變藍光坏土的成份中含有的氧化鐵比例在 8-10 % 之間 . 釉料也含 6-8 % .
燒至 1200度 . 鐵會溶解冒泡從釉料中推出一個個的像火山口的洞就是後來要形成的油滴與鷓鴣斑的位置 . 釉料是玻璃水晶相 . 在更高溫下也隨之溶解滑落覆蓋在洞口 . 既成為真正的 油滴 . 如果僅含氧化鐵就會是像鑽石的銀油滴 . 若是釉料中再含有其他礦物成份 如 矽 鎂 鈣 鉀 鈉 鋁 ... 等 就會形成色彩多變的精彩曜變 . 這是曜變鷓鴣斑盞在不同光線折射下會呈現多彩豔麗色譜的原因 . 因為不夾雜有毒的氧化物與染料 . 全部依古法單以 氧化鐵 釉料燒結 . 在燒結過程中完全沒有能設計與操控因素 . 也只有如此才能燒出真正的曜變鷓鴣斑 . 這成就實非簡單 . 也廣受海內外相關頂尖學者專家推崇 . 能在800年後重現宋盞的古技藝 . 這是一份對悠久文化認真的仰慕與尊重 . 以上僅述所知 . |
鷓鴣斑天目茶碗 展開圖片 收合圖片回上一頁
以下的圖片可比較不同天目碗的同異. 小弟目前先推廣後排 陳老師最成熟又細選的精品 .
特優處甚多 . 譬如片狀又分明的油滴 . 玻璃般剔透的結晶釉面 . 杯唇均勻整齊的金扣線 .
附件
天目碗A1.jpg (82.27 KB)
-
2009-10-25 22:05
天目碗-鷓鴣斑茶盞A.jpg (101.13 KB)
-
2009-10-25 22:08
P1000826.jpg (89.29 KB)
-
2009-10-25 22:08
P1000827.jpg (115.79 KB)
-
2009-10-25 22:08
養化燒非還原燒釉色難成晶狀
P1000828.jpg (106.27 KB)
-
2009-10-25 22:11
P1000833.jpg (101.55 KB)
-
2009-10-25 22:11
另種風貌 . 還是最喜黑釉
P1000834.jpg (145.8 KB)
-
2009-10-25 22:11
以下圖片可比較不同天目碗的同異 . 小弟目前先推廣後排 陳老師最成熟又細選的精品 .
特優處甚多 . 譬如 :
片狀又分明的油滴 .... 若用高倍放大鏡細觀 . 得見如鑽石般光芒
玻璃般剔透的結晶釉面 .
杯唇均勻整齊的金扣線 ..... 另有銅叩. 兩者差異在窯燒時的不確定變化 與 坯體的質材(瓷與陶的成分比例)
....
關於 鷓鴣斑天目茶碗 的藝術創作理念
珍貴的原因----千年來都很難燒
如果某種瓷器每件作品的釉色
漂亮到找不出差異,件件都精美無比,
那麼說明這種瓷器的釉色很穩定,
燒製難度就不大,可以大量生產。
它的漂亮可能很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但內行的人未必欣賞,因為缺乏個性
就缺乏美的深度,也就沒有回味的餘地,
而且數量一多,就不名貴。
美學上把這種表面的淺層次的美
稱作“假美”,而深層次的美才是“真美”
---鷓鴣斑盞正是如此.
陶土胚胎含鐵量如果高則會呈現深褐色 . 上釉燒結成功時 . 杯口因為釉料滑落會形成 " 銅扣 " 般的口沿 .
一般趨近瓷土的胚胎較白 .杯口會形成 " 金扣 " 般的口沿 .
堅持傳統釉料單用 氧化鐵 不另加 鈷 . 錳 ... 就能顯現七彩顏色的油滴 . 這是窯燒最困難的挑戰 . 卻也是最能把厚實的水晶般釉面與油滴完整展現 .
附件
P1010026.jpg (97.87 KB)
-
2009-10-31 13:55
P1010028.jpg (127.79 KB)
-
2009-10-31 13:55
P1010032.jpg (118.14 KB)
-
2009-10-31 13:55
-
- 坏土的成份中含有的氧化鐵比例在 8-10 % 之間 . 釉料也含 6-8 % .
燒至 1200度 . 鐵會溶解冒泡從釉料中推出一個個的像火山口的洞就是後來要形成的油滴與鷓鴣斑的位置 .
釉料是玻璃水晶相 . 在更高溫下也隨之溶解滑落覆蓋在洞口 . 既成為真正的 油滴 . 如果僅含氧化鐵就會是像鑽石的銀油滴 .
若是再含有其他礦物 如 矽 鎂 鈣 鉀 鈉 鋁 ... 等 就會形成色彩多變的精彩曜變 . 這是曜變鷓鴣斑盞在不同光線折射下會呈現多彩豔麗色譜的原因 .
難在不可操控 . 美在驚豔與獨特
市面上廣義的天目碗相當的很多 . 基本而言茶碗上了黑色與淺色的兩種以上不同且不相溶的釉料 . 經過氧化燒結就被稱為 " 天目碗".
而歷史上傳世又震撼的 鷓鴣斑油滴天目 . 可不是如此容易 ... 小弟在本帖的幾篇文章中有略述其成型的過程與條件
一般用兩種色料製成的 " 天目碗 " . 初看時感覺其 " 色彩 " 相當分明並且整齊 . 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是如同兩種油漆刷上一個平面上 ... 圖二中間的 天目碗 .
而真正以還原燒製的 鷓鴣斑油滴天目 . 則是純粹以自然界中的礦物為釉料 . 其中以調配出最適當比率的 養化鐵 為最重要關鍵 . 加d地表最多的氧化矽(石英) .... 等 . 在還原窯燒中進行分子結構的重整 . 四鉀鐵 變成 三鉀 或 二鉀 ... 乃至要影響到坏胎的分子結構才能產生真正的油滴天目 . 也就是釉料與坏胎出現氧分子被抽離的針洞又被氧化矽的玻璃石英鏡面所覆蓋形成油滴 . 這油滴是多角型的 . 洞中又被覆蓋入許多元素的分子形成了色彩多樣的曜變鷓鴣斑.
第一圖 :
小斗笠碗 與 束口碗 容量 : 100cc . . 適合當今小杯飲茶風氣的小天目碗 .
左邊是以瓷坏燒成的金釦油滴鷓鴣斑天目.
右邊是傳統的銅釦陶坏 . 黑釉與白點鷓鴣斑最分明 .
-
第二圖 :
金釦 色料 銅釦 天目碗
800度素燒的陶坏 . 1300度氧化燒 . 1320度還原燒 .
從此可比較同樣的 坏胎 經過不同窯燒方面所表現出的不同變化.
陶坏 素燒(不上釉) 800度 .
還原燒 1320度 . 還原燒的要件在於燒窯至一定溫度後 . 密閉的窯內空氣中不再有(足夠)的外來氧氣供應 . 而燃燒所須的氧氣從坏胎與釉料中抽取 . 此舉造成分子結構的變化與重整 . 當然也讓坏土與釉料出現截然不同的表現 .
最上方中間是最標準正確的還原燒鷓鴣斑油滴天目 . 其他有 陶土與瓷土的素坏 . 也有 陶坏與瓷坏上了釉料後 氧化燒 (非還原燒)的教材成品 .
不同尺寸的天目 ... 最大的是唐宋時代茶人鬥茶時用來打茶泡的茶碗尺寸 .前排較大的是當時的就口碗的尺寸 . 中間兩個是適合當今喝茶尺寸的小杯 .
瓷坏金釦斗笠碗
陶坏銅釦束口碗
瓷坏金釦就口碗
陶坏銅釦就口碗
-
-
氧化燒與還原燒的不同表現
要成功燒成 還須
1. 適當的 釉料 與坏胎 成份配方 .
2.窯內燒製時氣流的控制 .
3.上釉當時空氣中的適當的水氣 .... 內外須分開上釉 . 每次須隔數天 ...
4. 以上條件具備後還須要最重要的 運氣 ... 因為這種純自主性的窯燒與化學變化 . 無兩種以上釉料混合而成 . 其成功率是無從掌控的 . 正因如此所以海內外能燒成曜變鷓鴣斑油滴天目碗的陶藝家寥寥無幾 .
氧化燒成的像是平面斑點
成功燒結的 曜變油滴 是立體且色彩會隨著不同角度與是否承水變化多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