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藝術的傳承 與 臺灣業者的經營
紫砂藝術的傳承 與 臺灣業者的經營
清末民初因為內亂外犯所引發的綿延戰火造成了諸業蕭條百廢待舉的局面 . 紫砂工藝也不例外 . 直到 50年代結合當時諸多傑出的陶藝家成立宜興紫砂廠又經過幾十年的刻苦經營與人才培育方逐漸恢復了明清時代的文人雅風 . 80"以後更徹底跳脫出早些時期淪為簡單工藝品的層級 .
紫砂壺不再是簡單的侍茶器具 . 紫砂藝術的本質與茶道一樣是屬於人文生活的品味活動 . 如果說茶道是一種品味哲學 . 是一種藉由茶為媒介 . 展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禮樂 . 那麼茶器就是能左右茶湯真味的主要關鍵 . 也是茶道場景中視覺的第一主角 .
題外話 ...
在每一場成功的茶席上 . 須有許多成功關鍵的組合 ...
1. 事茶人每一舉手投足的茶道禮儀 .
2. 每一款茶的特色與沖泡的技巧 .
3. 所展示與侍茶的茶器之適切性與藝術性 .
4. 茶席的整體(背景)佈置.
5. 合適的搭配音樂與演出節目.
6. 茶席進行的流暢性與秩序 .
....
從此開始陶手與藏家也逐漸恢復明清時期文人與藝師互相的尊重欣賞的關係 . 本如自限泥濘的工藝配角 . 又成為茶人的珍藏 . 也站回了文化藝術中深具傳世價值的地位 ...
紫砂藝術復甦 .得因於宜興紫砂廠的匯集與維繫 . 更從中扎下牢固的根基 . 培育出來諸多閃亮的紫藝新星 .
或許對新壺友來說. 對於老一廠壺並不熟悉 . 對其合理的價格定位也不能掌握 . 甚至擔憂是否屬於高價的藏品 ? 因而遲遲不敢豁然進入正統玩賞紫砂的領域中 .
事實上. 現在正是最好收藏與認識老一廠壺的時機 . 因為現在的資訊透明公開 . 正確與合理的定位已成為永遠的主流價值 . 而一廠壺目前在市場上的價格訂位尚屬低階 . 一般而言雷射標期的商品壺價格尚在 1500 - 2500 臺幣 或 350 - 650人民幣之間 . 這個價格與目前略有名氣的新人作新相比 . 可說質優價廉非常的多 . 更重要的是所代表著紫砂藝術的道統傳承 .
宜興紫砂廠是整個紫砂工藝最重要的領航者 . 在高檔名家壺之外 . 更具普遍代表性的就是廠版商品壺 . 在1998年結束官方統籌經營的模式前 . 這廣泛流通的老一廠壺始終維繫著不變的道統風味. 只要能正確的從此點入手實在說玩壺只有樂趣而幾無風險 . 當然其中仍有品相的優劣差異 . 也因此在價格上仍有其高低區隔 . 真正的價格就端看買賣雙方協商結果難以一概論定 !
在一廠官方經營時期的末段(1996 -1998) . 產品的品質漸漸出現失控的現象 . 品質穩定不再是一廠壺的通則 . 當時的臺灣經濟面也不再是全面的勁揚 . 壺市也就漸漸冷淡與失焦 . 此時粗製又廉價的廠外商品壺與幾可亂真的高檔仿壺很嚴重的攪亂整個市場正軌 . 藏家與業者皆深受打擊 . 認真的陶手用心的創作也得不到普遍的讚賞 . 投機的陶手用低價的代工壺賺取一些短利更把疲累的市況補上一拳重擊 . 壺市幾乎全面傾倒 .... 此時許多仍屬廠聘的陶手皆不約而同的以各種的方式或專或兼的自創門戶或成立個人工作室 . 努力以自己的實力爭取夾縫中發展的機會 . 也逐漸與一廠切割掉長期以來的臍帶關係 .
在約90"初 開始 ... 臺灣就有許多深愛紫砂的業者不惜變賣家產投下重資加入產銷的第一線 . 或是設廠或是成立工作室或包銷特定的優秀陶手的所有作品 . 特別在此紫砂產業面臨最嚴峻考驗的時期用實際行動堅定的維繫住紫砂的藝術本質於不墜 . 他們知道純用商業的炒作手段不是藝術產業的本命根基 . 藝術就要純藝術的素質與堅持 . 所以他們用盡各自的心力鞏固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藏家信心並提供與保障優質陶手的發展舞台 . 其中最著名的有 ... 天地方圓公司 砂龍藝術公司 . 真壺紫砂陶藝 . 長江陶藝 . 聚水堂陶藝 ... 這些當時力挽狂瀾的優秀業者現今仍時常被玩家無限推崇與津津樂道 .當時他們多以契約方式承銷固定陶手的作品 . 以此區隔紛擾與良莠不齊的壺市生態 .
一廠在90"中期的新秀名家壺 . 請不要用觀賞一廠商品壺的角度與位階評價 .
商品壺 與 名家壺是不同的層級 . 在90年代臺灣業者對此也有經營上明顯區隔 . 有以銷售商品壺為主的業者 . 也有以承銷名家壺為主的業者 .
在兩大港口附近 高雄崛江 與 台中港 是以銷售商品壺的主的大本營 . 而名家壺的銷售則以大都市中規模資金較雄厚的業者為主 .
商品壺是當時大量生產的普品 . 以普及平價為商品定位 . 作者以力求壺品不得不失中規中矩每日有數量的規律生產 . 而一廠商品壺在泥料 工藝 造型 窯燒上的一直以來保留傳統工藝與道統風格 . 這是許多廠外壺所不能及的 . 也為紫砂產業建構堅實的基礎 .
名家壺則是更高階的工藝作品 . 意謂著足以代表這位名家本身工藝水準的作品 . 不只具有實用性的功能 . 這樣的壺更要能高度表現出紫砂藝術與個人技藝水準 . 如此方可稱之名家壺 (包括新秀名家壺). 而一廠科班出身的名家更是經過按步就班培訓與磨練的個中好手 .
1997年一廠廠長李志平先生曾帶領十幾位大師級工藝師來臺灣辦紫砂名家壺展 . 除了這些大名家的作品外 . 也帶來這些新秀陶手的作品 . 當時還特別出了這些大師聯合簽名的紀念壺 . 都是從這些當時還是新秀美術員的作品挑選出來 . 這些都是當時親身經歷也有當時的雜誌可以證實的事 . 也是片面口述之外最直接的證明 .
其中在當時一肩挑起宣導紫砂藝術與文化重任的 ... 天地方圓雜誌社 . 投入生產與經營一廠名家壺的行列之中 . 這在當時雖屬中階的作品 . 現今看來卻是十足的一廠原味 . 一廠的泥 . 一廠的窯燒 . 成員也皆是原來一廠的優秀陶手(現今已多位是當紅的陶手) . 也同在一廠的車間中產出 ... 筆者就再從此先介紹起 ...
作者 : 劉軍 (劉君) ...等
年代 : 90"
泥料 : 一廠特拼紫泥
容量 : 200cc
出水 : 梅花7 孔
備註: 此壺是一廠商品壺中的精品 ... 不論是 泥料 窯燒 做工 器形 皆是一時之選 . 特別是做工的細膩度更是遠勝絕大部份的一廠壺 . 提梁以秀緻的絞竹方式呈現在難度上也令人目光一亮 . 如非明瞭出處實在很難把此壺歸類於商品壺之範疇 . 此壺的泥 工 型 韻 恐怕現今許多名家壺也多不能及 . 重油窯燒結氣氛也是無可取代 .
接續的一把 " 寒梅壺 " 便是 劉君 在1997年 晉升 名家之列的作品 ... 在當時被最專業也最盛行的 " 天地方圓 " 壺藝雜誌所網羅 . 生產一系列的優質價廉的名家壺 . 單從壺蓋上觀賞其梅花的鋪設以6 朵 5 態佈局 . 將梅花從含苞到盛開都細膩的呈現 . 其中最盛開的梅花又以寫實的方式微微隔高於枝幹之上可見其細緻的做工與心思 .
附件


件


作者 : 王根蘭
年代 : 90"
泥料 : 一廠特拼紫泥
容量 : 650cc
出水 : 梅花7 孔
備註: 此壺是一廠商品壺中的精品 ... 不論是 泥料 窯燒 做工 器形 皆是一時之選 . 特別是此壺的作者現已是深受歡迎的工藝美術師 . 善長全手工製壺 . 其光貨的細膩度可說是同輩間之翹楚 .
附件


王老師 在1998 年以全手工所做的
壺名 : 圓豐壺
年代 : 戊寅年 1998
泥料 : 名家用紫砂泥
容量 : 350cc
備註 : 此壺的外觀與上手後的感覺如下 ... 造型比例勻稱 . 明針修飾光滑 . 泥料精練細膩 . 胎身輕薄靈巧 . 細節過度圓順 .
小弟的經驗 ... 一位陶手的基本功是高是低 . 從其作品尚無經過泡養而產生潤澤感時既可做出觀察(這就像是女子未經化妝的素容) . 此壺在此條件下各方表現近乎無瑕可議 . 可見其紮實的功底 ... 雖然小弟僅是一小小業者並且手上其作品不多 .但也應該如實表達對其的讚譽 .
附件


壺名 : 六方菱
年代 : 80"初中期
泥料 : 甲子泥 黑星砂
容量 : 80cc
備註 : 此壺屬於82"小品 . 泥料是最具當時代表性的黑星泥 . 造型上圓中有方在製作上並不容易 .
附件








壺名 : 春蕊採蜜
年代 : 1998
泥料 : 名家用泥 - 特級紅土
容量 : 4000cc
備註 : 此壺原創者是開廠藝人唐鳳芝 . 取材於自然界生動活潑的素材 . 其造型的佈局讓人一眼看見就覺得生氣?然 . 加上翟老師熟練的技藝. 在每個細節過度上處理的十分細膩 . 使得整把壺在花俏的外型上又顯得樸實沉穩 .
附件












作者 : 劉洪仙(劉宏先 . 劉紅仙)
年代 : 90"
泥料 : 一廠紅泥
容量 : 330cc
出水 : 3 排 10 孔
備註: 此壺是一廠商品壺中的精品 ... 不論是 泥料 窯燒 做工 器形 皆是一時之選 . 特別是一廠的提粱壺幾乎把把皆是上上之選 . 此壺以 劉建平高工 所設計的竹筒提梁為樣版 . 比例相當勻稱 .中通外直的素雅沉穩造型 . 有如君子謙沖的胸懷與正直的形象 ... 身直 .嘴直 . 把直 整體也直 . 象徵 不折不曲 .... 竹節(志節)隱顯 . 不凸顯不傲慢 .... 師法自然的造型 . 喻物顯性返樸歸真 ...
如非明瞭出處實在很難把此壺歸類於商品壺之範疇 . 此壺的泥 工 型 韻 恐怕現今許多名家壺也多不能及 . 重油窯燒結氣氛也是無可取代 .
劉老師 現今職稱已是工藝師 . 也曾在 1997年 被最專業也最盛行的 " 天地方圓 " 壺藝雜誌所網羅 . 生產一系列的優質價廉的名家壺 . 接續一把斑竹就是其創作 . 可見其豐厚的才華與扎實的功力 ....另有諸多壺型將會陸續貼上以回饋諸位大大的支持 ....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9-4 12:00 編輯 ]
附件


壺名 : 禪衣斑竹 (名家壺)
作者 : 劉洪仙(劉宏先 . 劉紅仙)
年代 : 90"
泥料 : 紫泥
容量 : 350cc
出水 : 梅花7 孔
附件


1998年由天地方圓雜誌社主辦 . 李志平廠長帶隊成員有 汪寅仙 . 何道洪 . 周桂珍 . 潘持平 . 葛陶中. 江建祥 . 陳國良 . 吳群祥 . 張慶臣 .沈漢生 ...等大師 . 來臺所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宜興紫砂名家壺臺灣展覽 .
時的證書很正式喔 .
諸大名家都還簽一次名 ( 壺身有 11 位 . 證書上有7 位) . 想想現在要再讓這幾位大師為同一把壺簽名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 不過因為時日已久也有幾本證書遺失了 ...
走過必留痕跡 ... 小弟認真找了一下 當時 " 天地方圓雜誌 " 的資料(亦是此會的主辦單位) . 正好有在 24 .25 期有專文介紹 . 各位也能從當中的相片中尋得當代大師們 10 年前的風采 .
而 . 第一張圖片最左邊一位是該雜誌社的社長 江慶書先生 . 上個月曾來小店指導 ... 是小弟個人認識的老班業者中最有人文味的 .
1998宜興紫砂名家壺展資料.jpg (117.04 KB)
-
2009-4-14 17:58
1998宜興紫砂名家壺展資料1.jpg (112.98 KB)
-
2009-4-14 17:58
1998宜興紫砂名家壺展資料2.jpg (95.57 KB)
-
2009-4-14 17:58
1998宜興紫砂名家壺展資料3.jpg (97.05 KB)
-
2009-4-14 17:58
1998宜興紫砂名家壺展資料4.jpg (89.97 KB)
-
2009-4-14 17:58
1998宜興紫砂名家壺展資料5.jpg (72.8 KB)
-
2009-4-14 17:58
1998宜興紫砂名家壺展資料6.jpg (84.21 KB)
-
2009-4-14 17:58
1997紫砂名家壺臺灣展覽紀念壺-葉慧畫.jpg (50.8 KB)
-
2009-4-14 18:10
1997紫砂名家壺臺灣展覽紀念壺證書.jpg (133.18 KB)
-
2009-4-14 18:14
1997紫砂名家壺臺灣展覽紀念壺證書1.jpg (80.04 KB)
-
2009-4-14 18:15
附件

























任陶淵,男,1973年生於蜀山,1992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1994年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造型設計。師承工藝師丁洪順,擅長光素器、筋瓤器。其作品紋理清晰,工整流暢,方圓規矩,形制大方。
秦莉筠,女,1974年生,1991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莊玉林。嚴遵師訓,基本功紮實。其作品線條流暢,挺括明朗、工法細膩,形態逼真。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1:59 編輯 ]
附件







周晶樺,女,1974年生,周忠軍胞妹,1990年畢業於職校紫砂班,即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工藝師儲集泉,勤奮求學,在南瓜壺系列上小有成就。其作品清秀雋永,珠圓玉潤,紋理分明,勻稱和諧。
曹裕宏,男,1974年生,1992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承工藝師丁洪順、蔣建民,自幼受紫砂陶藝薰陶,由父言傳身教,得師悉心指點,技藝日進。作品光素器方中寓圓,圓中寓方,口蓋規正,嘴、把勻稱,形制大方得體。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2:08 編輯 ]
附件








2008-10-22 19:01
葉慧嫿,女,1970年生,198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曾隨工藝師葉慧毓學藝,得益於高級工藝師徐漢棠指點。其光素器製作整體渾厚,古樸典雅,線條流暢,工藝精細,曾在青工製品質量評比中榮獲第一名。
謝旻暉,女,1971年生,1989年畢業於職校紫砂班,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工藝師丁洪順、蔣建明學藝,虛心好學,文靜耐心,其作品已蘊碧玉之氣,形制細膩,大方優美,新穎別致,潤色見長。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2:22 編輯 ]附件





作者相同 壺不同
王耕藍,女,30歲 (約 1968 年生),1983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工藝師吳群祥學藝,作品擅全手工製作,工藝精巧,意態動人,形制簡括,古正樸實。曾參加紫砂造型中級技術培訓,多次技術質量評比名前茅。
周勤媞,女,1968年生,1983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工藝師江建祥學藝,勤學苦練,博學眾長。其作品做工細膩,惟妙惟肖,尤以塑器花貨為最。樸厚勁挺,形制奇特,深得業內行家喜愛雅玩。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2:51 編輯 ]
附件





作者相同 壺不同
王益華,號「吳越陶人」,男,1960年生,助理工藝師。1983年進浙江長興紫砂廠從事紫砂雕刻,師承畫家鄭家統工藝師。1986年開始自學紫砂製壺工藝,1987年調廠研究室從事創作設計,1989年設計製作的「慈航壺」獲首屆北京博覽會銅質獎。1991年設計製作的「鴻運茶具」獲浙江省茶文化節優秀茶具獎。1991年設計製作的「錦花茶具」獲首屆國際茶文化節優秀茶具獎。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2:48 編輯 ]
附件



曹銘鳴,女,1959年生於丁蜀鎮,197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工藝師高麗君、蔣小彥學藝。以製作竹貨、塑器見長,其作品清秀端麗,細膩逼真,圓渾玉成,大方得體。曾於1994年進中央工藝美院培訓造型設計。
周陶森,男,1959年生,1977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拜工藝大師何道洪為師,掌握了紮實的製壺基本功。其作品和潤端莊,美觀大方,尤以方器見長,輪廓周正,線條挺括,蘊含其師之流派及氣韻。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3:47 編輯 ]
附件





翟和鳳,女,1957年生於宜興丁蜀鎮,1976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學藝,先後拜高級工藝師許成權、工藝師丁洪順為師。在老師精心授藝,悉心指導下,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其作品光素器渾圓厚實,形制端莊,方器注重線條簡潔寓方寓圓,塑器類細膩逼真,色彩繽紛。在壺類產品質量評比中評為優質標兵,並受過製壺設計中級技術培訓。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4:31 編輯 ]
附件



周諫鶯,女,1963年生於蜀山,1980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從師高級工藝師李碧芳、工藝美術師胡永成。其作品線條挺括,明朗潤和,尤以竹貨秀麗,筋紋器飽滿見長,典雅純正,美觀大方,頗得其師真傳。
劉宏先,女,1963年生,1980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高級工藝師許成權學藝,虛心好學,打下了堅實基礎。所製竹貨塑器於細微處見功夫,紋理分明,自然逼真,深得行家好評。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5:07 編輯 ]
附件







劉 君,男,1966年生於蜀山,1984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工藝師丁洪順、蔣建民學藝,練就紮實基本功。其作品塑器花貨秀麗清雅、豐美大方。光素器古樸凝重,勻稱和諧。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5:12 編輯 ]
附件



徐小平,男,1958年生,1993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助理工藝師季惠芳學藝。
[ 本帖最後由 lin146 於 2008-10-24 15:15 編輯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