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小茶倉
品名 : 匯聚茶倉
年代 : 2018
底款 : 汝寺 (依 汝洲清涼寺 . 宋御窯為名)
材質 : 香灰胎
釉料 : 以瑪瑙石為主 . 共30種餘礦石煉製而成 (官廠配方)
窯燒 : 煤氣窯 1300度 + 還原燒
色澤 : 天青
尺寸 : 高 9 公分 . 口蓋直徑 7 公分 .
容量 : 實測距杯口1公分為 240 CC
備註 :
汝寺 : 以汝州清涼寺為立名 . 汝洲窯為北宋時期御設的汝瓷窯廠. 專門燒製皇家所用的瓷器.可惜僅二十餘年既毀於宋金戰火 .
汝瓷簡約似玉的質地高雅脫俗 . 色如雨後天青或如白雲飄逸 , 十分呼應於道家崇尚天道精神之脫俗仙風 . 深受北宋道君皇帝徽宗所鐘愛 . 可惜汝洲只生產2-30年就因金朝入侵中原而毀 . 南遷的宋朝於現今杭州曾復設窯場恢復燒製 . 唯當地泥胚含鐵量高而呈現黑胎 . 是兩朝汝瓷所不同處 .
汝瓷是當今在全世界最受追捧之中國藝術品 . 2017年由聯電曹興誠董事長拿出的拍品以11億多元台幣拍出 . 為當今成交最高價的中國藝品 .
青瓷在宋代是最輝煌的年代 . 也是所有陶瓷技藝成熟的最高峰 . 汝瓷更是宋代五大名窯 “汝、官、哥、鈞、定” 之首, 尊貴價值不言可喻 . 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
汝瓷造型千姿百態,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南宋葉真所著的《坦齋筆衡》有一段關於汝窯興起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幾句話,包含了汝窯興起的關鍵密碼:首先,朝廷最初是御用定窯的,但那裡產的白瓷“有芒”,不堪使用,於是換了汝窯;其次,汝窯產的是一種青色的瓷,當時的唐州、鄧州、耀州都燒青瓷,但汝洲的質量最佳。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中斷800年的汝窯瓷的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燒製出第一批豆青釉色的工藝品,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專家鑑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
汝寺之汝瓷杯組全是手拉坏成型 .
所用瓷土是原汝洲官廠的配方調製的香灰胎 . 不同一般的鐵胎 .
手拉坏成型 . 此過程需先拉出有相當厚度的粗胚 . 方可利於之後的各種曲線的修坯 .
等幾天胚體乾透了之後 . 再理胚去掉 2/3 . 剩下三分之一 . 並藉此工序細塑外型 .
經過傳承自汝洲官廠的工藝處理後, 再多次噴上以瑪腦石調配出的獨門釉料 . 一層一層的增加釉料厚度幾乎與坯體相當 .
等幾天釉料乾透了再刮去底足的釉料以免沾窯 .
入窯後明火(煤氣窯)1300度燒結 18 小時.
經過如此繁瑣又費時的工序 . 出窯的平均成功率約百分之30 .
技藝全面的天才陶藝家,拉坏瓷雕與配釉傳承自千年不曾中斷的耀州窯, 為當時官廠廠長父子兩人的共同傳人 . 耀州窯在陝西省靠近潼關的銅川市陳爐鎮海拔 2800公尺 . 也因為不同於平地窯址 . 所以歷來不受戰火的破壞 . 製陶技藝與燒窯工藝也因此延續至今不曾中斷 .
在21世紀初以前 . 現代化工程尚未普及 , 陳爐鎮冬天必受冰雪封山與外隔絕達3個月餘 . 在窯洞中生活與製陶猶如閉關修練 . 常人不堪承受 . 獨獨當時十九歲尚就讀西安大學一年級的陳老師一人為學得並傳承耀州製陶技藝拜師入山 , 期間長達三年有餘。或許得助於從小就是偏鄉教師的孩子,從小習慣寧靜自處,總自娛於書畫與自然環境中自在度日。以及在景德鎮陶瓷學院三年建立對陶瓷藝術的興趣 .
父子兩位師傅之瓷雕技藝在當時已十分傑出,為當時耀州國營瓷廠廠長, 也是千年耀州窯的傳承者,而陳老師天份更是超凡,在所學得的瓷雕技藝上,更自我提升到當世最頂尖,連其師也佩服, 可說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幾於當今無人能及。其師拉坯與配釉亦是實務經驗深厚 . 可惜英年早逝(父子兩位師傅 2013年間相繼過世) . 所幸陳老師三年的貼身學習共同工作盡得真傳 . 之後又承接國營廠舊廠為其工作室 .
在汝瓷傳承上 , 因緣起於其師在上世紀年代初, 因製陶與瓷雕技藝高超被汝州瓷廠請去擔任指導工作多年 . 因此獲得國營汝瓷廠的配釉技術與燒製心法 . 90年代末期因國家政策要淘汰高汙染產業(燒煤)而全面關閉各地傳統瓷廠 . 其師後回到西安, 數年後一次接受電視專訪的因緣為當時就讀於西安大學學習美術的陳老師看到, 隔天便去離西安百里的窯場參觀 , 並深感明師難得起親近學習之心, 而早3年在景德鎮美術學院,所習的技藝與理論已有基礎 . 心想若能得良師實務指導方能成就一身技藝, 便辦休學中斷偏重理論在西安大學課程從師入山學藝 , 也就是海拔2800公尺的窯場內。是當時為學技藝肯吃苦的年輕人或有,但至如此孤寂高山潛修至極者唯陳老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