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葉盞-參考資料
品名:枯葉盞
尺寸:高 5公分,直徑 15 公分
年代:近代
釉料:黑釉
窯燒:氧化燒
備註:
古玩店收到後由陳老師復燒 600度。盞口有圓潤的卷唇處理相當細緻。
枯葉盞的製作方法:先將天然樹葉浸水腐蝕後留存葉脈,或直接將枯葉貼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上透明釉經高溫燒制而成。成品盞上樹葉的形狀、葉脈清晰可見。
注入茶湯,水波輕盪,光影交錯,意境幽幽,枯葉漂浮,葉影逼真,匠心獨具,充分展現當時獨特的哲思美學。
所謂 :宋有萬千盞,枯葉生無雙 。
吉州窯:古窯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東南隅,濱臨贛江,淺山叢林綿亙數十里,附近青原“雞岡嶺”藏有豐富的瓷土。在豐富的原料和燃料,加上水路交通極為便利的條件下,造就陶瓷產業與藝術發展的良好條件。 創燒於唐代晚期,經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至元末終燒,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 。
吉州窯陶瓷在中國宋元時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 非但受到國內文人茶客的欣賞也廣受日韓各國喜愛, 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館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窯的珍貴作品。1976年在韓國新安海域發現一艘開往朝鮮、日本的中國元代沉船,從中打撈出1.5萬餘件中國的古陶瓷,不少屬吉州窯燒製。 韓國中央博物館陳列的42件吉州窯瓷器被視為稀世珍品。 英國博物館所藏的吉州窯產鳳首白瓷瓶堪稱瓷中尤物,木葉天目盞則被列為國寶。
新中國在 1982年成立了“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廠”後,吉州窯的名貴產品逐步得到恢復,有的仿古瓷、陳設瓷相繼進入了美、英、法、日等國。現任所長胡名標先生即是汝寺窯陳老師在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的學弟。兩人私下頗有交流。
宋代吉州窯獨創的黑釉產品,種類繁多,變幻無窮,有木葉天目、玳瑁天目、兔毫天目、油滴天目、虎皮天目、黑釉彩繪、黑釉灑彩和素天目等等。 其中最具藝術魅力與代表性的就是木葉天目。
黑釉盞中定格於流光歲月的枯葉,清晰的脈絡與曲張的烙痕含藏無限想像,是孤寂的生滅或刹那的永恆?生命的故事在一盞清茗中,全憑詩人騷客、道人禪師內心觸動。
吉州窯所在的吉安郷永安鎮,在宋代因陶瓷業的興盛被譽為「天下三鎮」之一。在當地古窯址的挖掘考古過程中至今共發現二十幾處,而所出土的殘片中,枯葉盞殘片只出現在青原山東南側一處。推測在當時可能專門為特定族群所燒製。
在唐宋時期,吉州青原山本是佛門勝地 , 縣志所載初唐有一「龍度寺 ,」附近有一「本覺寺塔」現為江西省重點保護古蹟 , 另一「慧燈寺」建於西元 902年 。考古學家在考究出土文物中曾發現留有 「本覺寺」的一對瓶子,並有「吉」「慧」「太平」「本覺」字樣的殘片。
再推至唐代六祖惠能大師座下得法五大弟子之一青原行思禪師,即是吉州安城人。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時年七十六歲的六祖慧能,對行思說:"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以衣表信,法乃印心。(達摩初祖東渡傳法,以世尊所傳衣鉢為得法信物)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必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行思即回到吉安 青原山 浄居寺,開法化眾。世稱青原行思。弘法數十載於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跏趺而逝,世壽七十。
此外,公案中極出名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的青原唯信禪師,亦是駐錫弘法於吉州。
「指月錄」載:
六祖下第十四世,吉州青原惟信禪師。
上堂。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禪宗法脈初探⋯⋯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華嚴宗、禪宗、密宗)之一,修持的宗要近似也契合儒家道家思想,法要演譯廣布迅速,數代後漸漸以六祖惠能所建立的頓悟參禪為主流,首創於中唐,盛行於晚唐、五代和宋代,延續至今禪法智慧仍深深打動人心,影響遍及全球。禪宗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它所體現的佛學思想,在我國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響極為深遠。
禪,梵語「禪那」,息緣、淨慮之意。旨在引導所有眾生覺悟自心並圓証本具之佛性。所以禪宗又稱為“佛心宗”。
史載一日 釋迦牟尼佛靈山法會之上,不發一語,僅拈花示眾,眾皆惑然,唯迦葉尊者破顏會心微笑。佛即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微妙法門,咐囑迦葉。” 並授以衣缽, 此迦葉尊者為禪宗初之由來。並以世尊衣缽為信,證實以心印心代代相傳之法脈傳承。
至二十八代達摩時,印度本土佛教日漸衰微,而由中土西去取經之僧眾求法心切。於是,達摩托衣缽,乘船東來,以求將佛門心法與一生所學所証在中土繼續弘開。
最初晉見 梁武帝, 《壇經》記載了梁武帝與達摩見面後的對話。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達摩說:“並無功德”。梁武帝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功德?”達摩回答:“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說:“廓然無聖。”話不投機,達摩不辭而別。梁武帝把他與達摩的問答告訴寶誌禪師。寶誌聽後說,達摩的開示很好,亦聽聞西方有一傳佛心印之聖僧,當是達摩。梁武帝聞之心悔不已,令人追去已不得見身影。
離開後,達摩祖師又幾次遭世人曲辱,為不令世人無知造罪而選擇棲止嵩山少林寺,以面壁修行方式,靜待傳法因緣。
九年過去,天下盛傳此一西天來的高僧行持,爭相前來禮敬,唯皆無堅定的求法信念。一曰神光法師前來參謁。 初時達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後為神光立雪斷臂、捨身求法所感動,知是法器,遂收其為徒,取名慧可。
慧可問:“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答:“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曰:“與汝安心竟。”
慧可聞言,有所省悟,於是“奉達摩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年,精究一乘”。 其後,達摩便將如來衣法及《楞伽經》四卷傳與慧可,即為東土禪宗二祖。 傳法偈云:
吾本來茲土,傳法渡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一花五葉”指禪宗宗派的源流。 “一花”即表達摩東渡傳法,而其中“五葉”預言禪宗法脈來日將開展出五個宗派。 屆時禪法大行於世,廣利群生。
此後依次相傳,經慧可、僧璨、道信,五傳而至弘忍。 弘忍門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二派。 北宗主“漸悟”,行於北地,並無分派;南宗主“頓悟”,行於南方。
唐代後期襌學以 惠能門下 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為主。
南嶽門下出“溈仰宗”、“臨濟宗”;青原門下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 臨濟門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五宗七派」或“五家七宗” 各有傳法家風。 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溈仰宗」乃溈山靈佑禪師及其弟子仰山慧寂開創。 家風較為溫和,不若臨濟守的猛烈。 《人天眼目》雲:“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 ;隔牆見角,便知是牛。” 又法眼禪師《十規論》說:“溈仰則方圓默契,如穀應韻,似關合符。”可見其家風之溫和。
「臨濟宗」乃黃檗希運禪師及其弟子臨濟義玄所創。 臨濟應機多用喝,奪意識分別,觀照當下作何心念。:“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 一喝用。”。五祖法眼禪師謂臨濟禪風為“五逆聞雷”。是指一喝之下,似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為雷所裂。 所以臨濟禪風如鐵槌擊石,火光閃閃;若五雷相鳴,震碎心肝,是以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的美稱。
「雲門宗」的開祖文偃禪師,其禪風即所謂“函蓋截流”,是取“截斷眾流”、“師徒函蓋”之意。 故禪風有如奔流突止的氣概。 《人天眼目》卷二雲:“雲門宗旨,截斷眾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這就是雲門的宗風。
「法眼宗」創始者清涼文益禪師,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這就是法眼的家風。
「曹洞宗」乃洞山良价禪師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禪師所創。 《人天眼目》: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
所謂:臨濟將軍,曹洞士民。意指臨濟家風有如指揮百萬師旅的將軍,曹洞家風則如經營細碎田地的農夫。
古人評論五家家風之說為:“曹洞叮嚀,臨濟勢勝,雲門突急,法眼巧便,溈仰回互。”
而所謂“家風”者,即指祖師接引後學的風格與權宜方便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