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祭紅釉-主人杯
年代 : 2017
材質 : 瓷土
釉料 : 祭紅釉
色澤 : 艷紅色
尺寸 : 高 5.5 公分 . 口蓋直徑 8 公分 .
容量 : 實測距杯口1公分為 85 CC
備註 :
祭紅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潤,釉中無龜裂紋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它以銅為呈色劑,用普通製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古代有的祭紅釉料配製時,還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碾成粉末摻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紅釉是利用銅在還原氣氛下呈現紅色燒製而成,但這種生產氣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貴,明中晚期曾一度失傳,至清代才恢復燒造,色澤更加艷麗、多樣.
在燒窯的技術上 : 因為銅紅釉表層在燒成過程中易被氧化,而在燒成後期的成瓷階段,而祭紅的釉層較薄,只有鈞紅和郎窯紅的三分之一 , 燒製的溫度也略低 40-50度 。故祭紅釉層厚度要求嚴格。再者,鈞紅釉是施在經過1300℃高溫煅燒過未上外釉的胎上,坯體的高溫物理反應已基本完成,碳酸鹽、碳素、硫化物及有機物均已氧化或分解排除,對釉面在燒成過程中的影響很小,故而鈞紅的成品率較高,而郎窯紅,祭紅釉料是施在未經煅燒過的生坯上,坯體在燒成過程中氧化對釉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損害作用,故而郎窯紅比鈞紅成品率低,而祭紅比郎窯紅的成品率就更低,更難燒了。
從唐代開始,中國陶瓷藝人就發明了紅釉燒製技術 , 但技術不成熟 , 沒有傳承下來.
在明朝時, 鈞窯也曾的燒製出鈞紅釉 , 但工藝仍不穩定,紅釉中往往摻雜進其他的顏色,景德鎮人在宣德年間燒出的祭紅,從顏色的色澤和純度上,都超過了鈞窯,人們把它叫做"宣德祭"。後來又不知道什麼原因,這种红釉的燒製技術莫名其妙地失傳了。
明朝宣德年後,幾百年間一代又一代景德鎮人,斷斷續續曾多次試燒這种红釉瓷器,但都沒有燒出過當年那樣的祭紅。
明代景德鎮的御窯,是朝廷的官窯,由朝廷下訂單進行生產,燒出來的瓷器專供皇家使用,當然容不得成色不好的產品。因此,燒出來的瓷器要經過督窯官員的千挑萬選。落選的瓷器皇帝不用,百姓當然也不能用,只好打碎深埋,這就是色窯遺址瓷片的來歷。
河南的鈞瓷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表明紅釉是一種極難掌握的燒成技術。景德鎮的祭紅比鈞紅還要難燒得多,按民間的說法,叫"千窯一寶",也就是上百爐的窯火中,才能得到一、兩件祭紅。清朝人在《景德鎮陶歌》裡專門記述了燒製祭紅的難度:"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
關於祭紅有一傳說 : 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於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製。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並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了。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消息非常擔心,跑到了御窯廠,發現她的父親也被督窯官投入了大牢。悲憤的翠蘭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后,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於是就把這种红色的陶瓷,稱為祭紅。
為了紀念以身祭窯的翠蘭,窯工們後來在封窯門時,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從那以後,歷代皇帝都曾不惜財力燒製祭紅,但是這種殷紅色的瓷器,如同神話中的寶物一樣,非常難得。
這就是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祭紅。在景德鎮陶瓷館的近萬件藏品中,祭紅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間的祭紅,收藏時只剩下了殘缺的一半。
作者姓陳 . 兼具學院派與實務派的深厚資歷 , 起初為學拉坯 整型 雕刻 燒窯 配釉, 從陶瓷專業大學休學三年拜師此中技藝名師從基本功練起 . 此大師在90年代曾長期為當時的陶瓷官廠工作,掌握正宗的汝窯青瓷配方與窯燒關鍵技術 . 可惜英才早逝幸陳老師有得其真傳 . 幾年前再為學陶板畫與佛像畫跟隨已出家為僧的名畫師 , 投入僧團三年全部身心只為藝術, 也因此過程使得作品中自有一分境界 .
作品皆是個別單獨手拉胚再細修成型 . 所有釉料皆是效法傳統取材自然如 礦石 . 金屬 ... 等 . 進行高溫溶解,調配氧化,如 鐵鋅銅 ... 碼腦石 ... 等為釉料 . 完全偋棄市售通用的化學顏料 . 再以絕對的技術控制窯燒氣氛發色 , 其中絕大多是還原燒的方式成色 . 因此各個作品傑出又不凡 , 是一位以傳統技藝重現精彩中國千年陶藝風華為己任的年輕陶藝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