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選擇好茶的客觀標準-談壼說茶
一款茶品的茶質好壞 , 每個人的認定常是不盡相同 . 因為口感是很主觀很個人好惡的 . 雖也算是經驗的累積來造就的判斷或推測 . 不過個人的主觀就不客觀中立 . 也不會成為普世而長久的認定標準 . 在個人喜惡與普世價值這兩者間常存在相當的差異 . 在做選擇時也難從中決定孰輕孰重或判斷孰對孰錯 .但是如果能在某個範圍內建立起一個普世的判別標準.一個客觀中立的參考架構 . 這對恢復市場的穩定繁榮與建立消費者(藏家)的信心相信會有很大的幫助 .
想想當年普洱茶的健康價值 . 豐富口感與早期被嚴重低估的價格 . 被普世認為有失公允時就在因緣成熟的21世紀初期還其公道並成為爭相研究的顯學與追逐的熱門商品 . 這全因為普洱茶本來就具有被普世認定的珍貴價值卻一直被遺忘在世人眼光不及的角落 . 所應還其合理的公道 .
而近1-2年的普洱茶的市況與其本具被公認的優質被少數人破壞了. 在2007年6-7月開始造成普洱茶的大亂像與市況的大低迷 .這其中的原因很多 . 大略來談有
1. 投機客不當的人為炒作 ......... 結果引發從當年新茶從炒高的價格瞬間急速下滑到盤價以下的崩盤現象 .
2. 務實的消費者(其中多數屬於隱性的藏家)信心潰散 ...... 對當年普洱茶的茶質與選料充滿疑慮結果造成買盤收手h..hw
3. 整體市場對每一款茶品沒有客觀分判優劣的標準(譬如大樹與臺地茶 . 老茶與新茶 . 乾倉與入溼倉 )各個流派皆慣以本位主觀來評價自家茶的優與批判他家茶的劣 ...... 如此一來造成消費者沒有客觀的參考標準 . 無從分辨各別茶品的性價比高低與合不合理 .
........
總括來說這1-2年的茶市嚴重偏離本質 . 這結果造成少數人一時獲利 . 接著而來的是整體大眾的受傷 . 有個譬喻正可解釋這個情形 : 人為的造作如同水中的泡沫 ... 膨脹越大也越接近破滅之時 .
仔細觀察從2007年後半年至今 . 多數茶人不論業者或消費者(隱性的藏家) 心情都蠻悶的 . 連彼此競爭 " 互相釘鼓" 都懶 . 市況一片寂靜 . 幾乎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是輸家 . 如果真心希望能恢復理性與穩定的生機 . 則筆者認為建立出一個理性客觀的判別標準是很重要的客題 .
回顧近年來的上漲與下跌的主要原因 . 前者上漲是 " 客觀又普世價值的合理推升 " . 後者下跌是 " 主觀又投機的本位主義所造成 " .
請先登入會員才能回應
3 則回應
建構選擇好茶的客觀標準
建構選擇好茶的客觀標準
1. 毛茶的品質
2. 製程的好壞
3. 陳期的長短
4. 倉儲的狀況
一般而言判別毛茶品質可就其特色大分為 ...
春茶香甜 , 夏茶苦澀 , 秋茶雖較夏茶不苦但不耐久泡 , 這是四季茶葉的天然特色 .
高海拔茶湯細柔 , 低海拔茶湯粗硬 ; 這是茶山海拔高低所造成的差異.
大樹茶比茶園茶在大多方面的表現都好 . 這是茶樹生長環境與其根部吸取大地養分豐富與否所產生的結果 .
就大樹茶與臺地茶的生長環境做初步也最直接的判斷 ... 大樹茶原本的樹幹有多高多廣 .其根部就大略有多深多廣 . 而臺地茶因為比鄰相依樹根亦被迫限制擴展 . 樹與樹僅能吸收很有限的土壤養份 如此生長出來的茶葉自然比不上大樹茶的優良 . 既便施肥也是有所不及 . 何況時日一久也易造成土壤的酸化 . 茶質的表現將更日見下滑 .
作為一個茶客如果能明確瞭解一款茶品的 季節 . 海拔 . 茶樹的生長環境 . 則相信在選擇茶品上就有更好的客觀參考 .
筆者此行就帶著董廠長過去任職?海茶廠副廠長時親自督製的首塊廠製(非來料加工)野生大樹茶 " 雲南野生大葉青餅 " . 以此為茶樣請教諸多判別茶葉優劣的方式 .
董廠長一見此茶就說 : 這茶她記得很清楚是當時最徹底純料的大樹茶 . 製程也最傳統而困難 .須經過兩次揉撚兩次曬青. 筆者初聽到這種做法便再追問何以此茶要如此做法 . 董廠長很直覺回應說 : 這樣的野生茶就一定要這麼做 . 一次是揉不到位的 . 並且也要用這種做法才能把這茶的優點表現出來 .再者此茶的製作在布朗山的深山一切製程全靠手工 . 一天毛茶做不到 3 件約100公斤 . 筆者再追問 : 那與現在的大樹茶做法相不相同 . 董廠長又很直接的說現在沒人要這麼做了沒有產量嗎 再多錢也不能做 .. 事實上有幾位客戶要我再做這樣的茶都被我拒絕 . 而此茶也就成為陳年大樹茶的很好的參考標竿 .
而如果在購買新茶而不能信任與自己接洽的業者 . 則建議在試泡新茶時 , 用四秘訣可力保不失 . ( 在適當的置茶量與標準的泡茶手法下 )
1. 第1 , 2 泡茶留冷再喝 .... 試茶香( 可大略判斷季節)
2. 第3 , 4 泡茶 一般喝 ..... 試口感 ( 選擇個人的喜惡)
3. 第5 , 6 泡茶浸濃喝 ....... 試茶湯粗細 (判斷海拔高低)
4: 第10 , 11 泡茶更要喝(跳過 7. 8. 9. 泡) ... 試耐泡與否可大略判斷大樹茶與台地茶 甚至是製程的好壞)
就茶質本身而言. 一般公認 大樹茶優於臺地茶 (所以毛料價格差十幾倍以上 ) . 春茶優於夏秋茶 ( 所以價格差了3-5倍 )
高海拔茶優於低海拔茶 ( 價差從幾成到幾倍不等 ) .
當然. 各個茶區的茶質也各有優異的差異存在 . 譬如自古享有勝名的六大茶山 . 現今各個茶山也不時有驚豔十方的好茶出現 . 而市場上也常有各類歌頌好茶的話譬如 茶王班章 . 茶后易武 ...等等 . 相信長期以來能造就這樣評語必其來有因 .
2. 製程的好壞 則是以越傳統手工製程越能展現傳統普洱茶的特色 . 甚至對於日後的陳放與茶質的轉化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 那麼傳統製程是如何呢 ? 重要的關鍵從 ...
是否手工摘採嫩葉 --> 是否手工揉撚毛茶 --> 是否日照的曬青 --> 熱氣蒸茶時間的適當長短 --> 製成茶餅後的曬乾與陰乾 .... 當中有著層層的技術與無數經驗的累積 . 這是專業製茶人的領域 . 我們喝茶人或能略窺其中奧密之一二 . 若多從中置喙恐也僅惹來外行充內行的評價 . 此次雲南行常聽到如此評價茶商的話 ... 但從我們喝慣世界頂級好茶臺灣茶的經驗中建構出對製茶過程成功與否的參考標準應該也不太難 . 筆者有幾次印象深刻的經驗 . 也從此對一些茶廠出品的茶有了好壞兩極的評價 . 關於此點在上文試茶的四個密訣中相信有心的茶友多比較幾回就能建構出客觀的檢視經驗 .
3. 陳期的長短
普洱茶茶質濃郁 . 其生產製程中又幾未經發效的過程 . 嚴格來說3年內的新茶實在不適合多飲. 特別是臺地茶更該避免 . 因為新製成的生茶雖然有香氣飽滿的優點 . 但缺點是也含帶強烈的削脂力 這對人的內藏器官來說並不利 .
而普洱茶的特質之一在陳放越久越加適飲 . 茶葉潛藏的本質也越能轉化出來精彩的風味 . 譬如紅酒一般越陳越香 .
當然如果能陳放越久則更是上品 .
記得上次探訪諸多大經銷茶商時聽幾位負責招待的年輕姑娘說到 : 我本來很健康的 . 賣茶喝茶(皆是1-2年的新茶)才 1-2 年胃就不行了常會悶痛 .醫生說有胃潰瘍的現象 ... 由此可略窺一二 .
4.倉儲的狀況
時間無法專對普茶加速轉動,當茶品自然陳化了,我們人也老了!
所以有人想到利用溼度與溫度(參考渥堆的方式)來加速陳化發現效果不錯,過去在香港一次入倉退倉大約在5年左右 . 這樣的過程常會產生倍數陳化效果,不過倉庫中溫度溼度的控制 . 還有通風狀態.氣氛的清濁.甚至是老倉與新倉存放比例...等因素,皆會影響入倉後茶品的優劣轉變,此是就口感而論 . 若對茶葉的內含質是否有所變故 ,則有賴醫學專家的研究!
而近幾年乾倉陳放的普洱茶可說很明顯的壓過入倉茶的光芒 . 探索其原因便在其能始終維持普洱茶的一貫本質. 就茶質口感來說一年一年都很有規律的轉化不會有難以憶測的大轉折 . 這就很容易建立客觀而中立的標準 .
建構選擇好茶的客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