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從認識廠壺開始 . 登高望遠則進階到名家壺
玩壺從認識廠壺開始 -編輯中
2012/12/11 上午 12:09:06
玩賞壺的入門與進階 – 瞭解廠壺 . 器型 . 泥料 . 做工 . 名氣 . 年代
廠壺代表的是紫砂文化的正規道統 , 是入門也是精華;
因為是入門(商品壺)所以並不難入 , 但許多想抄捷徑的玩家卻常想省略這一步 ,
而不知這門階雖好找卻無法一跳而過 , 所以常見有人摔倒在門階前,
或是不想走正門另選側門時走進意外的迷宮 …。
也是精華(名家壺), 宜興紫砂廠是戰亂之後匯聚所有紫砂人才與技藝的中心 , 也是培育人才開枝散葉輝煌璀璨的起點 ;50-60年代人民共產沒有各自的發展的空間 . 所以五百年紫砂文化在此得到延續與匯聚 。
這幾年多次探訪丁山諸多陶藝大師, 常見家中的櫥櫃除了放自家的作品之外 . 都會有幾把一廠的早期商品壺 ,問到為何 ? 常得到的答案是 : 當時的好泥料與窯燒氣氛現在是有錢都買不到了 。
最近也聽到業界有句話流傳著 : 現場大陸的業者把一廠壺當成是國寶 ... 這話雖是誇張些 ,但近1-2年已真像改制前的?海茶廠的茶品一樣熱門搶手 …
從瞭解廠壺出發再配合欣賞不同壺型 . 瞭解泥料 . 品鑑做工 . 認識名家 . 辨識年代 . 如此循序前行便是安穩的玩賞紫砂的坦途大道 。
壺型部份可大分為 圓器 花器 方器 筋紋器 .
以廠製商品壺來說代表性的有
圓器 (光貨)的部份如 : 水平 仿古 玉笠 掇球 …
花貨的部份如 : 報春 葡萄松鼠 竹器類
方貨的部份如 : 六方龍鳳 六方布紋 六方井欄 四方如意 ...
筋紋器的部份 菱瓣蓮子 直條菊瓣 春葵 ..
若是名家壺則隨各人工藝造詣各顯丰采,仿古壺名家有 周桂珍 …等 . 這部份留在後段再述 .
一廠的光貨 ...
商品壺都是擋胚成型 . 講究實用為主 . 做工雖不精細但泥料一樣是經過精過精練的好泥 .
80"初 紅土與內紫外紅 - 水平壺
白標&雷射標期 80末90初 紫砂 - 仿古(仿鼓. 扁腹)壺
白標 80末 茄紫泥- 小掇只
白標 80末90初 紅土 - 大亨掇球
70末 綠標清水泥 - 芭樂
幾把一廠的代表性花貨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春筍出土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仙竹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竹箏
幾把代表性的方壺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段泥 - 六方井
無標期 80中 紫砂 - 六角龍鳳
筋紋器的部份
白標 & 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菱瓣蓮子
白標 & 雷射標 80末-90初 紅土 - 半菱
玩壺不懂一廠壺 . 事倍功半多糊塗 ...
雷射標商品壺
在1993 -1997間出廠的一廠壺皆會貼上圓形的" 雷射標 " . 當然出廠的原標籤在泡養後會洗去或掉落 . 所以當看到一把廠壺不能單以標籤斷定真假 . 但有標籤是原廠標記是很好的參考 .
此時期的一廠壺其壺型大體上與 1987 - 1993 的" 白標時期 " 相似 . 多數流動的皆是廣受歡迎的壺體 . 兩者在泥料上也很雷同 . 僅少部份有差異譬如白標頭的泥色較茄色俗稱茄紫泥 .
相較現今的紫砂作品 . 即使是中上名家的用泥都遠不及老一廠時期的純樸與道地 . 這是因為號稱最佳泥礦的黃龍山四號井與5 號井皆因過於深度開採風險太大並且成本增加而封閉的原故 . 當時的礦址現已成為公園與水池
所以更不用說現今大馬路旁的廉價商品壺 . 其泥料可說大部份是 " 粗糙陶土 + 化料 " 實非正統的宜興紫砂陶了 .
此期間的一廠壺精品與普品的比率約30% 比 70% 相較80中期前的廠壺比例大略相反 . 不過一廠精鍊的泥料與特優的窯燒氣氛仍是無法再見的佳作 . ( 重油窯燒會造就的壺面油光 . 但該窯在 2002 左右因為污染而拆除 )
白標期一廠壺
1987 -1993 間一廠壺出廠時皆會貼上四方形的" 方圓標 " .
此時的一廠壺仍全被香港四大公司所掌控 . 當時台灣飲茶風氣盛行對紫砂壺更極熱愛 . 苦於兩岸局勢不佳未開放紫砂進口 . 只能受制於香港壺商的轉手與剝削 .
此階段的泥料以茄紫(初期1987-1989 ) 與特拼紫泥 (1990-1993)為主 . 相較 綠標(1978-1982)標期與無標期(1983-1987)的清水泥與黑星砂有明顯的差別 . 所生產的壺型傾向於去繁就簡的素雅感 . 這其中主要原因名家壺與商品壺已明顯區隔 . 技藝水準較高超的工藝師被調出來生產高單價的名家壺 .
1987年是 大陸開放改革的關鍵期 . 企業與人民可以充分的發揮所長並從中獲得合理的收益 . 從制度上的改變造成廠方就以上經營方針做出調整 .
白標時期生產的商品壺仍廣受市場歡迎 . 並且此階段的窯燒幾乎都相當足溫 . 一般而言壺身與壺蓋互敲的聲響皆較雷射標時期的壺更清脆 .
在一廠精鍊的泥料與特優的窯燒氣氛下 . 加上道統技藝與師徒一脈的傳授 . 整體表現上仍是相當精彩 . 泡養上產生油光的速度甚至比甲子泥還快 . .
不論雷射標或白標這些壺的作工與外型初見時或許並不起眼但只要一下水或泡養1-2回後 . 紫泥所內含如樸玉般的溫潤美感就自然顯現出來 . 記得有句俗諺說 : " 一白掩九醜 " 這是用來形容美女肌膚 " 柔嫩細膩 " 足以掩飾其他缺點 . 欣賞一廠的泥料便也同此道理一般 . 如果能再從中選擇器型與做工 . 那就更是又白又美的佳器 .
在這些一廠壺中也常能見到如今已成名的名家早期作品 ... 相信這也是為什麼宜興紫砂一廠壺始終是藏家心中首選的原n .
紫砂壺之所以獨尊茶具之首 . 最大的特點就是泥料 ... 紫砂壺是把會說話的壺 . 因為經過泡養會與使用者產生互動 . 並且神韻自顯 . 何謂神韻 ? 自然吸睛 . 何以吸睛 ? 因為動人 . 何以動人 ? 不一定是價高精美 . 而是令人舒服 . 和諧舒服的相應 . 不論是茶與壺的契合或是茶席上的擺飾或經過愛壺人的泡養與磨蹭 ...
泥料大分三大類 紫砂 紅土 本山綠泥 。
其他細分則隨著泥料的調配參雜與不同礦層特徵又多出許多特殊名稱 . 其中段泥是綠泥混配到紫泥或紅泥 . 此常被當本山綠泥同義詞使用 . 其他部份如黑星砂(甲子泥) . 黑鐵砂(加錳砂) . 朱泥 (紅泥層中的石骨) . 降坡泥(90中挖路時發現的一小層泥料分子夾帶粗大黃顆粒的紫砂) . 底槽青(黃龍山四號井的最底層好泥)
…
官廠時期的商品壺 . 最大優勢也正是贏在泥料的純樸 ...
未泡養已是水色油亮 ...
一廠的泥料以黃龍山四號井為主
. 當然主因是當時這裡的泥礦質感最好 . 而此礦井已在 2002前後封閉 .
目前之後有零星偷採的事發生但都泥質差異很大 .
整個宜興還有儲存許多還沒封閉前就已開採出來的紫砂礦土與泥料 . 要知道採礦與練泥是兩個階段 . 一直以來練泥的業者與陶手都會有些存量 . 據估計之前挖出來的陶土最少夠用1-200年 .
筆者與友人合作的工作坊就留有約3噸的泥料 . 另一朋友約有 20噸 . 這都是2002年以前的泥料 . 另外從礦井挖出的礦泥還須經過曝曬 篩選 陳腐 真空 ... 這過程都在鍊泥廠進行 . 光是各大大小小幾十座鍊泥廠的庫存泥料就很難估計數量了 . 以上是為何目前還有陶手宣稱所用泥料是四號井泥料的原因 ...
一般商品壺的泥料較粗些或說砂質重些 . 而名家用泥會較細些泥質精練陳腐的較綿密細緻 .
老一廠壺迷人的不單是泥料還有窯燒的氣氛 . 當時的燃料是燒重油 . 壺的土胎都自然有一層油亮 . 現在因為污染的問題 . 已不再使用此燃料 ...
這樣的壺留存至今 . 只要洗乾淨就自然明亮動人 .
一廠的竹器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器型...
其中一廠的紫砂以年代特色大分
1.
開廠初期-文革後80"的原礦清水泥 (手工槌泥練泥)
3. 80"-87"的甲子泥 黑星砂
4. 87- 89 " 茄紫泥 這期間也有 普紫 與 特拼紫泥 .
5. 89"- 97" 普紫 與 特拼紫泥
另外在1984年部份廠壺泥料開始加入調砂與鋪砂工藝
開始到進階 ... 如地基與樑柱
地基決定安全與穩固
樑柱決定樓層與高度
玩壺的入門由認識廠壺開始 . 猶如蓋高樓的地基 .
但總要往上蓋不能老是待在地基上否則不能登高望遠 . 這就是進階與提升 .
所以認識名家壺與早期廠壺是為必須的下一階段 . 特別是名家壺 . 藝術品一直是投資理財的標的物之一 . 而紫砂能入藝術品之流者唯有名家之作 .
而早期廠壺 ( 綠標期與無標期 1978 - 1986 ) 工藝水平與泥料都遠勝白標期以後的廠版商品壺 . 當時港商極力推廣紫砂藝術 . 也知道藝術的價值不單只在泥料 . 更需能展現出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精緻技藝 . 還要能兼具實用性 . 所以在78年介入經銷後要求紫砂廠全面提升工藝水準 . 商品壺以適合小壺泡茶的容量200cc為創作方向 . 這也確實造就了紫砂的全新風貌 . 甚至有許多是現今名家的早期習作 . 雖非精品但仍與歸名家之作 .
對許多業者與玩家來說 . 名家壺好像有一道深不可測很難跨越的洪溝 . 其實這只是意識上自我障礙而已 . 早期市場上是有很多仿壺 . 其中名家壺殺傷力最大 . 是真的會讓人戒慎恐懼 . 在2002年以前我把買壺的9.5成資金投入在買廠壺也是如此 .
但近年來約以2006年為區隔之後 . 所謂高仿名家壺的出現率減少了極大極大的比例 . 幾乎很少再出現高仿名家壺 . 玩家與市場都日趨成熟 . 一則早期的名家不再代表唯一的價值與市場 . 再則每把壺的工藝水準是最被評估的所依 . 只要能做出高端工藝的陶手都能用自己的名號闖出市場 . 不須再仿高知名度的名家款以謀生機 .
-----[ 周桂珍-仿鼓壺 ]
展開圖片 收合圖片回上一頁
廠壺中的仿鼓壺 與 周桂珍的仿鼓壺比較 ... 可見商品壺與名家壺的差距真是不小
泥料上 ...
早期廠壺的用泥是認識紫砂的入門 . 用來辨識與化工泥和非宜興紫砂的不同 .
早期名家壺的泥料更是精鍊與陳腐後的好泥 . 泥料更純正不混拼 .
此把仿鼓壺是普紫( 清水泥) . 泥色更清正與純淨 . 周老師在一廠關廠後不拿積欠的工資 要求抵換廠裡的名家用泥料 . 這事被公認是當代紫砂界最聰明的選擇 .
工藝美術品追求的是:趣味、精神享受⋯
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說:
若只是單純喝茶,用玻璃杯可以喝,瓦盆也可以,粗壺也可以,又何必追求 宜興紫砂壺呢?這就是「趣味」問題,工藝美術品是給人一種精神享受,又有實用性,若一件作品使用二天就令人生厭,那又何必再追求第二第三件呢?⋯
顧老在80歲時說:他仍孜孜不倦在追求紫砂藝術的生命⋯ 因為器皿造型有其時代性
所以說:壺為藝非是器
也之所以,玩賞商品壺會有飽和期,而名家壺因為有精緻工藝,有廣泛創意,有無限樂趣⋯ 收藏與玩賞的路才會長久,藏家品味才會呈現。
以下是顧老說此段話的珍貴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100036524657089/videos/482652486295569/
紫砂陶的制作始於宋代,最初利用做各种陶罐等容器。
明代嘉靖年間,第一位利用紫砂做出泡茶用壺者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書童:供春。史上所做出的第一把壺是型似樹癭,後世為尊敬 紫砂始祖的創作,便稱此壺型為「供春」。
一般在市場上還算容易見到的古壺,集中在清中、清末、民初,能入明代者甚少。
清末民初多紫砂大品
朱泥則幾乎都是小品
因為都是露天採礦,手工練泥,多含砂礫,
龍窯柴燒,溫度不及現代能電子控溫,所以多呈欠溫,敲打聲音較鬆散,
壺身表面多有使用過後茶湯與歲月風霜結合的皮革感,俗稱:包漿
底款除刻字外,多木質與鉛印章款,凹痕多平整。
上彩釉是清中開始有的工藝。
開門到代的古壺唯多看,記熟老韻味,自然增加辨識能力。
丁山 ... 曾經家家戶戶皆投入紫砂的生產行列 . 或在官廠或在民營廠或是自家小作坊 . 過去幾年雖曾因大環境不景氣而休養生息一段時間 . 近年則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與藝術賞鑑水準的提升又再次展現英姿 . 其獨步寰宇的工藝與蘊含厚實的中華文化內涵是世界上其他陶藝所深不能及的 . 其中 .在近代紫砂歷史上 宜興紫砂廠 更代表著道統紫砂藝術的傳承與開展 . 在順應每個時代的轉變時一廠與其產品也在不同的階段中展現不同的風貌與特色 . 以大宗的商品壺來說最能顯現每一階段的差異性 . 就像是記錄近代紫砂史上一站站的里程 . 相信紫砂玩家們每每在欣賞自己的珍藏時 . 也都會興起探索其中蘊含的意境與種種背景資料 譬如作者 . 時代 . 創作的緣起 以及欣賞從中所展現出來的工藝水平 . 也因此對於紫砂壺的鑑賞與評判就須要有個大略的架構好進行參考 . 筆者在此先就 近代宜興壺 的斷代進行一個概括性的描述 . 希望在某個架構下讓有志一同的玩家有個簡單的參考 ... 古人曾經這樣的讚美宜興紫砂 " 人間珠玉何足取 . 不若陽羨一丸土 " . 這一丸能千變萬化的五色土要如何辨識 以下是筆者個人分判一廠壺的各個階段與並提供一些當代的作品以及粗略描述其部分特色 ... 一已之見疏漏難免還望方家補正 . 1.合作社時期(建廠前) 1954-1958 .
2. 建廠初期(文革前) 1958-1966 .
3. 文革時期 1966-1976 .
4. 雞蛋標(綠標)時期1977-1982.
5. 無標(甲子泥)時期 1982-1986 .
6. 四角標時期 1987-1993 .
7. 雷射標時期 1993-1997
8· 方圓鋼印時期 1998
其中一廠的紫砂泥料以年代特色大分 為
1· 開廠初期-文革後80"的原礦清水泥 (手工槌泥練泥),黃龍山小紅泥(艶紅色)
2· 80"-86"的 甲子泥( 黑星砂) 年糕土,內紫外紅 ,趙莊紅土(橘紅色)
3· 87- 89 " 茄紫泥
4. 89"- 97" 普紫 與 特拼紫泥
另外在1984年部份廠壺泥料開始加入調砂與鋪砂工藝
廠壺代表的是紫砂文化的正規道統 , 是入門也是精華;
因為是入門(商品壺)所以並不難入 , 但許多想抄捷徑的玩家卻常想省略這一步 ,
而不知這門階雖好找卻無法一跳而過 , 所以常見有人摔倒在門階前,
或是不想走正門另選側門時走進意外的迷宮 …。
也是精華(名家壺), 宜興紫砂廠是戰亂之後匯聚所有紫砂人才與技藝的中心 , 也是培育人才開枝散葉輝煌璀璨的起點 ;50-60年代人民共產沒有各自的發展的空間 . 所以五百年紫砂文化在此得到延續與匯聚 。
這幾年多次探訪丁山諸多陶藝大師, 常見家中的櫥櫃除了放自家的作品之外 . 都會有幾把一廠的早期商品壺 ,問到為何 ? 常得到的答案是 : 當時的好泥料與窯燒氣氛現在是有錢都買不到了 。
最近也聽到業界有句話流傳著 : 現場大陸的業者把一廠壺當成是國寶 ... 這話雖是誇張些 ,但近1-2年已真像改制前的勐海茶廠的茶品一樣熱門搶手 …
從瞭解廠壺出發再配合欣賞不同壺型 . 瞭解泥料 . 品鑑做工 . 認識名家 . 辨識年代 . 如此循序前行便是安穩的玩賞紫砂的坦途大道 。
壺型部份可大分為 圓器 花器 方器 筋紋器 .
以廠製商品壺來說代表性的有
圓器 (光貨)的部份如 : 水平 仿古 玉笠 掇球 …
花貨的部份如 : 報春 葡萄松鼠 竹器類
方貨的部份如 : 六方龍鳳 六方布紋 六方井欄 四方如意 ...
筋紋器的部份 菱瓣蓮子 直條菊瓣 春葵 ..
若是名家壺則隨各人工藝造詣各顯丰采,仿古壺名家有 周桂珍 …等 . 這部份留在後段再述 .
一廠的光貨 ...
商品壺都是擋胚成型 . 講究實用為主 . 做工雖不精細但泥料一樣是經過精過精練的好泥
70末 綠標清水泥 - 芭樂
80"初 紅土與內紫外紅 - 水平壺
白標&雷射標期 80末90初 紫砂 - 仿古(仿鼓. 扁腹)壺
白標 80末 茄紫泥- 童心
白標 80末90初 紅土 - 大亨掇球
一廠的代表性花貨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春筍出土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仙竹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竹箏
一廠代表性的方壺
白標&雷射標 80末 -90初 段泥 - 六方井
無標期 80中 紫砂 - 六角井欄
一廠筋紋器
白標 & 雷射標 80末 -90初 紫砂 - 菱瓣蓮子
白標 & 雷射標 80末-90初 紅土 - 半菱
玩壺不懂一廠壺 . 事倍功半多糊塗 ...
以各時期分:
雷射標商品壺
在1993 -1997間出廠的一廠壺皆會貼上圓形的" 雷射標 " . 當然出廠的原標籤在泡養後會洗去或掉落 . 所以當看到一把廠壺不能單以標籤斷定真假 . 但有標籤是原廠標記是很好的參考 .
此時期的一廠壺其壺型大體上與 1987 - 1993 的" 白標時期 " 相似 . 多數流動的皆是廣受歡迎的壺體 . 兩者在泥料上也很雷同 . 僅少部份有差異譬如白標頭的泥色較茄色俗稱茄紫泥 .
相較現今的紫砂作品 . 即使是中上名家的用泥都遠不及老一廠時期的純樸與道地 . 這是因為號稱最佳泥礦的黃龍山四號井與5 號井皆因過於深度開採風險太大並且成本增加而封閉的原故 . 當時的礦址現已成為公園與水池
所以更不用說現今大馬路旁的廉價商品壺 . 其泥料可說大部份是 " 粗糙陶土 + 化料 " 實非正統的宜興紫砂陶了 .
此期間的一廠壺精品與普品的比率約30% 比 70% 相較80中期前的廠壺比例大略相反 . 不過一廠精鍊的泥料與特優的窯燒氣氛仍是無法再見的佳作 . ( 重油窯燒會造就的壺面油光 . 但該窯在 2002 左右因為污染而拆除 )
白標期商品壺
1987 -1993 間一廠壺出廠時皆會貼上四方形的" 方圓標 " .
此時的一廠壺仍全被香港四大公司所掌控 . 當時台灣飲茶風氣盛行對紫砂壺更極熱愛 . 苦於兩岸局勢不佳未開放紫砂進口 . 只能受制於香港壺商的轉手與剝削 .
此階段的泥料以茄紫(初期1987-1989 ) 與特拼紫泥 (1990-1993)為主 . 相較 綠標(1978-1982)標期與無標期(1983-1987)的清水泥與黑星砂有明顯的差別 . 所生產的壺型傾向於去繁就簡的素雅感 . 這其中主要原因名家壺與商品壺已明顯區隔 . 技藝水準較高超的工藝師被調出來生產高單價的名家壺 .
1987年是 大陸開放改革的關鍵期 . 企業與人民可以充分的發揮所長並從中獲得合理的收益 . 從制度上的改變造成廠方就以上經營方針做出調整 .
白標時期生產的商品壺仍廣受市場歡迎 . 並且此階段的窯燒幾乎都相當足溫 . 一般而言壺身與壺蓋互敲的聲響皆較雷射標時期的壺更清脆 .
在一廠精鍊的泥料與特優的窯燒氣氛下 . 加上道統技藝與師徒一脈的傳授 . 整體表現上仍是相當精彩 . 泡養上產生油光的速度甚至比甲子泥還快 . .
不論雷射標或白標這些壺的作工與外型初見時或許並不起眼但只要一下水或泡養1-2回後 . 紫泥所內含如樸玉般的溫潤美感就自然顯現出來 . 記得有句俗諺說 : " 一白掩九醜 " 這是用來形容美女肌膚 " 柔嫩細膩 " 足以掩飾其他缺點 . 欣賞一廠的泥料便也同此道理一般 . 如果能再從中選擇器型與做工 . 那就更是又白又美的佳器 .
在這些一廠壺中也常能見到如今已成名的名家早期作品 ... 相信這也是為什麼宜興紫砂一廠壺始終是藏家心中首選的原因
文革期紫砂壺,
這段期間的泥料都是原礦的清水泥,而且是手工錘泥,粗細泥料夾雜。這與70年代後使用石磨粉碎與真空練泥機,泥料在結構緊實密度上有明顯不同。
其特色壺大,砂粗,工劣,文化不被重視,能用就好。少有的精品,皆出現在文革初期。
這期間外銷日本與南洋的水平壺,為了達到海外客戶品質上的要求以賺外匯,是少數堪稱水準之上的作品。
談泥料
紫砂之所以獨尊茶具之首 . 最大的特點就是泥料 ... 紫砂壺是把會說話會呼吸的壺 . 因為特有的雙氣孔結構,又經過茶人泡養會更加溫潤,神韻自顯更為迷人,不一定是價高精美 . 而是令人舒服 . 和諧舒服的相應 ,很適合茶席上的擺飾與侍茶。
泥料大分三大類 紫砂 紅土 本山綠泥 。
其他細分則隨著泥料的調配參雜與不同礦層特徵又多出許多特殊名稱 . 其他部份如
黑星砂(甲子泥) 。 黑鐵砂(加錳砂) 。朱泥 (紅泥層中的石骨) 。降坡泥(90中挖路時發現的一小層泥料分子夾帶粗大黃顆粒的紫砂) 。底槽青(黃龍山四號井的最底層好泥)
… 。
官廠時期的商品壺 . 最大優勢也正是贏在泥料的純樸 ...
未泡養已是水色油亮 ...
一廠的泥料以黃龍山四號井為主 . 當然主因是當時這裡的泥礦質感最好 . 而此礦井已在 2002前後封閉 .
目前之後有零星偷採的事發生但都泥質差異很大 .
整個宜興還有儲存許多還沒封閉前就已開採出來的紫砂礦土與泥料 . 要知道採礦與練泥是兩個階段 . 一直以來練泥的業者與陶手都會有些存量 . 據估計之前挖出來的陶土最少夠用1-200年 .
筆者與友人合作的工作坊就留有約3噸的泥料 . 另一朋友約有 20噸 . 這都是2002年以前的泥料 . 另外從礦井挖出的礦泥還須經過曝曬 篩選 陳腐 真空 ... 這過程都在鍊泥廠進行 . 光是各大大小小幾十座鍊泥廠的庫存泥料就很難估計數量了 . 以上是為何目前還有陶手宣稱所用泥料是四號井泥料的原因 ...
一般商品壺的泥料較粗些或說砂質重些 . 而名家用泥會較細些泥質精練陳腐的較綿密細緻 .
老一廠壺迷人的不單是泥料還有窯燒的氣氛 . 當時的燃料是燒重油 . 壺的土胎都自然有一層油亮 . 現在因為污染的問題 . 已不再使用此燃料 ...
這樣的壺留存至今 . 只要洗乾淨就自然明亮動人 .
入門由認識廠壺開始,而後進階到登堂入室的名家壺
所以認識名家壺與早期廠壺是為必須的下一階段 . 特別是名家壺 . 藝術品一直是投資理財的標的物之一 . 而紫砂能入藝術品之流者唯有名家之作 .
而早期廠壺 ( 綠標期與無標期 1978 - 1986 ) 工藝水平與泥料都遠勝白標期以後的廠版商品壺 . 當時港商極力推廣紫砂藝術 . 也知道藝術的價值不單只在泥料 . 更需能展現出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精緻技藝 . 還要能兼具實用性 . 所以在78年介入經銷後要求紫砂廠全面提升工藝水準 . 商品壺以適合小壺泡茶的容量200cc為創作方向 . 這也確實造就了紫砂的全新風貌 . 甚至有許多是現今名家的早期習作 . 雖非精品但仍與歸名家之作 .
對許多業者與玩家來說 . 名家壺好像有一道深不可測很難跨越的洪溝 . 其實這只是意識上自我障礙而已 . 早期市場上是有很多仿壺 . 其中名家壺殺傷力最大 . 是真的會讓人戒慎恐懼 . 在2002年以前我把買壺的9.5成資金投入在買廠壺也是如此 .
但近年來約以2006年為區隔之後 . 所謂高仿名家壺的出現率減少了極大極大的比例 . 幾乎很少再出現高仿名家壺 . 玩家與市場都日趨成熟 . 一則早期的名家不再代表唯一的價值與市場 . 再則每把壺的工藝水準是最被評估的所依 . 只要能做出高端工藝的陶手都能用自己的名號闖出市場 . 不須再仿高知名度的名家款以謀生機 .
一廠97 名家壺 ,壺型絕大多數是80末至90初的大名家成名之作。
不同於各期商品壺,壺型良莠不齊,美品不及1成,泥料 工藝(9成5皆擋坏成型)水準皆僅50-70分間。
商品壺是當時大量生產的普品 . 以普及、平價為商品定位 。
泥料中,紫砂取自 黃龍山、青龍山,紅土則在80中取自趙莊。皆是正宗的宜興紫砂,以目前二山已禁採二十餘年來說,是屬難得。
然而一廠年產百萬把壺,所需大量練泥又能有一致性的泥色,想想當知其中自有貓膩,所以泥料打分數也只在60-70分,是中規中矩的及格而已。但如之前所說,這就是不可跳過的「入門」,所謂:
玩壺不懂ㄧ廠壺
事倍功半多糊塗
此點一致性,在當時勝於 「廠外壺 」亂七八糟的來源,雖少數可能更高,卻多數是劣質的雜泥。
一廠商品壺在泥料 工藝 造型 窯燒上的一直以來保留傳統工藝與道統風格 . 這也是許多廠外壺所不能及的 。
又.
玩壺只識商品壺
別說你懂紫砂壺
兩者除了型與泥外工藝的差距更大,最簡單說,商品壺生產,高檔如 提樑壺,或一些老技師免檢的壺型如:宋寶娟老師的大集玉、周道生的六角龍鳳⋯,一廠要求每月2-30把外,大多技工所生產的簡單壺型要求繳交的產量是日均5-10把。
而名家壺的製作是細工慢磨,平均3-5天做一把。甚至幾個月只需交一把。
且先不說作者本身的技藝高低,光均看一天做5把,與5天做一把的差別,所能生產出的品質高下就不言可喻。
名家壺則是更高階的工藝品,意謂著足以代表這位名家本身工藝水準的作品 ,不只具有實用性的功能 . 這樣的壺更要能高度表現出紫砂藝術與個人技藝水準 . 如此方可稱之名家壺 (包括新秀名家壺). 而一廠科班出身的名家更是經過按步就班培訓與磨練的個中好手 .
1997年籌辦98年5月成行,一廠廠長李志平先生曾帶領十幾位大師級工藝師,包括:汪寅仙,何道洪,吳群祥,陳國良,葛陶中,江建翔,張慶臣,來臺灣辦紫砂名家壺展 ,為兩岸紫砂交流留下一段佳話。除了這些大名家的作品外 . 也帶來這些新秀陶手的作品 . 當時還特別出了這些大師聯合簽名的紀念壺 .